在南岳衡山有兩個鄴侯書院。一個在山下,一個在山上。山下的鄴侯書院原建于集賢峰麓,為宋寶慶年間(1225一1227)由轉(zhuǎn)運使張嗣可就南岳書院原址改建而成。因為舊書院為李繁紀(jì)念其父鄴侯李泌所建,故以鄴侯為書院名。元至正五年(1345),衡山縣尹趙忠,主簿李伯淵等進(jìn)行重修。明代初年兵荒馬亂,書院即全部廢圮,明嘉靖十三年(1534)再次重修,遂改名為集賢書院。后不存。
另一處是山上的鄴侯書院,原址在煙霞峰下,該處原為唐代宰相鄴侯李泌隱居的端居室,在距現(xiàn)在的鄴侯書院右下方約1.5公里的一片谷地之中。藏書甚富,韓愈有“鄴侯家多書,架插三萬軸”詩句。宋乾道三年(1167)冬,朱熹、張栻曾訪煙霞遺跡,并賦詩以吊。宋代時,端居室已為廢址。明代萬歷年間,衡寶巡按使李天植在煙霞峰鄴侯端居室舊址右側(cè)建“明道山房”。有門2楹,堂6楹,翼以小室,使“仰鄴侯之風(fēng),而躅諸賢之遺矩者,得有止歸”。自作記,闡其“窮宇極宙,惟性獨尊”之說。清乾隆九年(1744),衡山知縣德貴就李天植所建煙霞峰明道山房舊館進(jìn)行修復(fù),興辦義學(xué),并改稱為“鄴侯書院”,是為煙霞峰有鄴侯書院之始。但義學(xué)辦在群山之中,景物雖幽,然地勢太僻,難于就讀,因此逐漸埋沒。至清光緒十六年(1870),邑人陳治與集賢書院山長戴心葵到煙霞峰訪得鄴侯書院故址,請有司重建書院。但以原址地僻而山深,乃移建于煙霞峰左支地勢平坦處的古壽佛寺側(cè),即今院址,仍稱為鄴侯書院。但此時已純屬紀(jì)念鄴侯李泌,而無書院其他職能。現(xiàn)存建筑為1932年所建,時賓鳳陽撰有一聯(lián):“三萬軸書卷無存,入室追思名宰相;九千丈云山不改,憑欄細(xì)認(rèn)古煙霞。”山上鄴侯書院是南岳僅存的一所較完整的書院建筑。山門為重花式,紅墻黃瓦,正中匾額1方,上 書“鄴侯書院”4字。垂花門外古樹參天、虬株交錯,極致雅靜。進(jìn)垂花門之后為一圓形門,兩邊連著圍墻,皆為紅墻黃瓦、富麗堂皇。過圓形門后為一空曠之地,鄴侯書院即立于左側(cè),F(xiàn)在的鄴侯書院僅有一進(jìn)5間石室,石墻灰瓦,懸山式建筑,十分簡樸,卻也古風(fēng)古貌。石屋內(nèi)既無藏書、亦無歷史資料可供瀏覽。正中塑李泌像,四周懸有關(guān)鄴侯的故事典故繪畫,也經(jīng)常有人來此燒香供奉。石屋外空坪對稱地豎立2塊巨石,上面刻有郭沫若訪鄴侯書院所題寫的詩詞手跡:“中原龍戰(zhàn)血玄黃,必勝必成待自強。暫把豪情寄山水,權(quán)將余力寫肝腸。云橫萬里長纓展,日照千峰鐵騎驤。猶有鄴侯遺跡在,寇平重上讀書堂!空曠的空間里,有幾株古松古柏點綴其間。古松柏下的石條長凳,倒是讀書的極好去處。四周林木茂密,松濤陣陣,不失為一清幽讀書養(yǎng)性之處。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 ),字長源,京兆(今陜西西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學(xué)者、政治家、謀臣,為南北朝西魏時“八柱國”李弼的六世孫。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為南岳第欽賜的隱士。天寶中,自嵩山-論施政方略,深得唐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東宮屬言。為楊國忠所忌,歸隱名山。安祿山叛亂,唐肅宗即位靈武,召其參…… 李泌詳細(x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