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陵是清康熙皇帝第五女兒和碩端靜公主的陵墓,坐落在十家滿族鄉(xiāng)境內。十家鄉(xiāng)位于喀喇沁旗政府所在地東
35公里
處,因公主去世后,隨公主下嫁的十戶陪嫁人(滿族)也隨同來此守陵故得名十家滿族鄉(xiāng)。
清朝一貫采用和親聯姻方式來鞏固邊防,康熙年間康熙為了北方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穩(wěn)定。于康熙三十一年,將自己的第五女兒下嫁給喀喇沁王扎什次子噶勒藏,以此來安定邊塞。
公主下嫁那天,熱鬧非凡。從長城口一直到錫伯河川的公爺府,近千里路上,清水潑道,黃土鋪路,旌旗蔽日,鼓樂動天。由數千名迎親人士組成的龐大隊伍,逶迤行進在金秋十月的漠南荒原上。中間引人注目的一頂彩輿上,端坐著鳳冠霞帔、戴金掛銀的美麗女子。她手捧金冊,面無表情。彩輿前面有手提紅燈、香爐的宮娥彩女和手持金瓜、朝天鐙的武士組成的儀仗隊,后面是運輸大隊,運載的貨物有公主陪嫁的妝奩服飾、金銀珠寶和駝馬帳房,后面還有步行的管家、莊頭嬤嬤以及服侍公主飲食起居的10姓滿族家人。隊伍長達數十里,顯示出皇家至高無上的權勢與神圣不可侵犯的威嚴,使人望而生畏。
就在迎親隊伍長途跋涉的時候,康熙皇帝早已來到熱河湯泉沐浴,喀喇沁郡王札什和漠南諸部王公前來晉見。平定南方“三藩之亂”之后,清廷的軍事重點已轉移到北方,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尚末平息,沙俄也在虎視眈眈。康熙皇帝不得不以送親為名先行一步,召見蒙古各部共商國防大計。
迎親隊伍回來了,額附府前面的廣場上,到處張燈結彩,鼓樂動天,72座帳棚呈月芽形排開?卟看笮-和前來賀喜的蒙古各部王公貝子,全部跪倒在地迎接公主下輿。迎宴豐盛,美酒飄香,廣場一連七天熱鬧非凡。真可謂喜氣籠四野,歡歌震山川。
但在這歡鬧的背后,卻有不易察覺的冷淡和凄涼。公主對這門親事非常不滿意。成婚那天,他見到額駙噶勒藏,幾乎嚇得昏了過去。他那高大的身材,生有麻子的長乎臉,哪里是她想象中的意中人?她雖是貴人兆佳氏所生,比不得其他公主尊貴,但她是在康熙皇帝的祖母博爾濟特氏身邊長大,深得寵愛,因此十分任性。她聽說過文成公主進藏、昭君出塞的壯舉。為了國家的利益下嫁蒙古,只希望嫁給一個才貌雙全的如意
郎
君,誰知到頭來偏偏事與愿違,她好生氣惱。按清朝慣例,公主不掛紅燈,附馬不得擅自入內,即使入內,也要進君臣之禮。和碩端靜公主長期不掛紅燈,額駙噶勒藏氣憤不已,加之他性格傲慢,不肯卑躬屈膝,又有公事在身,長期在多倫至林西邊防要塞巡視。于是,他在外自尋歡樂,把公主拋在腦后。和碩端靜公主整日悉悶,郁郁寡歡,剛滿37歲便離開了人世。至于他的死因眾說不一,無法考證。康熙皇帝念公主一生對皇家的貢獻,為了厚葬公主,修建了陵墓━━公主陵。
此陵所處地域是一個天造地設的優(yōu)美山區(qū),視野開闊,氣象雄偉,占地十余畝。陵墓建筑也宏偉壯觀,墓前建有高大的石雕碑坊,四柱三門,兩邊各立有花崗巖石表,結構和裝飾統(tǒng)一完美。中設碑亭,亭內置巨大的御賜碑一通,碑文由蒙、漢、滿三種文字鐫刻而成,主要敘記了和碩端靜公主勤儉克淳,禮賢仁儀的一生。
陵內分前后兩層。正殿,大廳東西配房共三十余間,均為磨磚對縫,筒瓦蓋頂,通往墓穴的遂道兩側是精雕細刻有石桌、石椅、石供品等和漢白玉的石勾欄,螭首龜趺俱全,十分氣派豪華,這就是昔日的公主陵。
清康熙五十年間,一朝天子為了表達對北方的器重和對女兒“報國之情”的敬重,特別恩旨,公主與附馬合葬,稱為“君臣合葬”。
時光荏苒,歲月悠悠,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自然雨露風霜的沖刷和人為的破壞,現在的公主陵僅存一石牌坊,默默地證實著這里三百年來的風雨歷程,證實著公主效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