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VA免费看成,亚洲精品高清中文字幕完整版,国产免费a,国产一级特黄生活片,欧美日本一区视频免费,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999,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寧波市旅游

寧波市文物古跡介紹

姚江運河渡口群
  姚江運河渡口群由半浦渡口、青林渡口、李碶渡口和都神殿組成,2017年1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半浦渡口半浦渡口,座落于江北區(qū)慈城鎮(zhèn)半浦村渡頭街自然村南端,舊時為慈溪至鄞縣姚江兩岸水上交通要道,是姚江運河連接余姚至寧波的主要水上碼頭。渡口為姚江的北岸,現(xiàn)僅存長約37.2米的堤岸,西側還保留一條寬約4米的采用巨型條石砌筑成的下水斜坡道,岸上還保留一完整的石燈柱。渡口占地面積約560平方米。2.青林渡口青林渡口,位于江北區(qū)莊橋街道顏家村西南端,南臨姚江,東近蕭甬鐵路橋,西為江北大橋,北靠永寧禪庵,現(xiàn)存古渡口面寬43米,占地約419平方米。渡口東側現(xiàn)存一埠頭,面朝西南,上設如意踏三階,為一平臺,平臺呈方形,長3.5米,寬2.6米;平臺之下仍有臺階,正常水位只能目測二階臺階,其余均被江水淹沒;渡口堤沿為東西向,自東側埠頭至西側長度為10米,堤沿置牽纜石四個,相隔間距基本對……[詳細]
82、袁韶墓
袁韶墓
  越國公袁韶墓位于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解家村,北臨里杜湖,據(jù)光緒《慈溪縣志》記載:“樞密使越國公袁韶墓,縣西北五十里,杜湖山雙峰之麓!痹,字彥淳,鄞縣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進士,嘉泰中為吳江丞。嘉定四年召為太常寺主簿,累遷戶部侍郎、戶部尚書、臨安府尹,理訟精簡,里巷呼為佛子,平反冤獄甚多。紹定初拜參知政事,出為浙西制置使,端平初提舉洞霄宮卒,后以郊恩,累贈太師越國公!端问贰、《嘉靖府志》、《鄞縣縣志》、《中國人名大辭典》均有傳。袁韶墓規(guī)模較大,當?shù)厮追Q王墳。陵墓依山而建,砌臺階,建明堂,筑石亭。神道自西向東長約一里許,沿途設石牌坊、華表柱;墓前依次排列文臣、武將石翁仲各一對,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和拴馬石一個,氣勢恢宏壯觀。1958年大躍進之后建里杜湖水庫時,當?shù)匕咽品、華表柱和陵墓外圍砌筑的石料逐步拆除,移作他用。后因流傳王墳內(nèi)有六斤四兩金頭,被大肆盜挖,致使這座七百余年的古代……[詳細]
大涵山橋
  大涵山橋位于鄞州區(qū)東吳鎮(zhèn)生姜村,2005年4月5日被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涵山橋位于鄞州區(qū)生姜漕村之間,橫跨于東吳河、小白河、大涵山港與后塘河交匯點上,橋與大涵山相連,故以山名橋。 此處河道縱橫,河面寬達50米,深2.5米以上,為東鄉(xiāng)河道最深之處,久旱不涸,水流清甘。大涵山橋就建在這五港交匯之處,山、水與橋相映,人行其間,有世外桃源之感。橋的近旁有史家灣村,山幽林茂,是一個精僻之地。南宋初,鄞縣學行皆優(yōu)的“八行先生”史詔就避居于此。其子孫有南宋朝呵呵有名的“一門三宰相”。 大涵山橋始建于唐代,明萬歷間重修,清道光、宣統(tǒng)間再修,為一座三孔、二墩(直豎)的石結構三眼平板橋。橋的中間欄板上題有“大涵山橋”橋額,下款為“萬歷戊戌(公元1589年)吉旦”紀年,全橋長13.9米,面寬2.28米,左右橋孔各寬3米,中間橋孔為5米。最奇特的是橋墩由5塊長條石豎直排列,墩上覆置巨大條石作橫梁,有榫槽與……[詳細]
慈溪市革命烈士陵園
  慈溪市革命烈士陵園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白洋村湖口湖西山北坡,始建于1958年1月,1966至1982年間進行了3次改建,1985年慈溪縣人民政府又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擴建,總占地面積約5,300平方米,是慈溪目前規(guī)模最大的烈士陵園。 陵園由大門、廣場、紀念碑、烈士墓群等組成。大門主體高4.6米,通寬8米,用青石砌筑,頂部用琉璃瓦覆蓋,呈廊檐式,額書“革命烈士陵園”六個大字,右側門柱刻“為有犧牲多壯志”,左側門柱刻“敢教日月?lián)Q新天”。內(nèi)門右為烈士生平陳列室。 瞻仰廣場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地面由方形青石鋪筑,可容納200人左右列隊瞻仰。紀念碑位于廣場南端正中,高3.1米,寬1.2米,碑基高1米,寬2.6米,由青石砌成,護欄為鋼筋水泥結構,總體形狀呈拜臺式,紀念碑正中刻毛澤東手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牌軒式側門為瞻仰祭祀通道,分別列于紀念碑東西兩端。東門額書“功昭日月”,兩側門柱題……[詳細]
余姚龍泉寺
  據(jù)《光緒·余姚縣志·典祀》記載,龍泉寺,東晉咸康二年(336)建,唐會昌二年(842)廢,大中五年(851)重建,南宋建炎年間被毀。宋高宗因躲避金兵追蹤,途經(jīng)余姚,登龍泉山,賜金重建龍泉寺。元至元十三年(1276)又毀,元貞元年(1295)重建。當時的龍泉寺規(guī)模較大,有彌陀閣、千佛閣、蟠龍閣、羅漢院、上方寺、中天院、東禪院、鎮(zhèn)國院、喚仙亭、更好亭、龍泉亭等。自山麓至絕頂?shù)铋w儼然,背山面水,為一邑佳處。后因寺僧有不規(guī)行為,寺被百姓焚毀,至光緒間由尼姑募資重建。山門寺額“龍泉寺”三字為余姚書家楊積芳所書,字作歐陽詢體,筆力挺秀險勁。龍泉寺坐北朝南,背靠龍泉山,面臨姚江,自南至北沿中軸線依次為山門、前殿、垂花門、正殿(大雄寶殿)、觀音閣。正殿東西兩側各有配殿,整組建筑自龍泉山腳順山坡逐漸升高,F(xiàn)僅存正殿,東側配殿和觀音閣。正殿為主體建筑,歇山單檐屋頂,通面闊14.60米,分五間,通進深19.40……[詳細]
86、朱貴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貴祠
  朱貴祠,坐落在寧波市江北區(qū)慈城鎮(zhèn)大寶山西麓,背倚青山,面對慈江。朱貴祠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是當?shù)孛癖姙榧o念在鴉片戰(zhàn)爭中英勇陣亡的朱貴將軍及其部下將士而募資興建的;朱貴祠原名“高節(jié)寺”,又名“慈廊廟”,俗稱朱將軍廟。該祠東面的大寶山曾是當年大寶山保衛(wèi)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山上尚存塹壕、殘垣。祠前馬路灣是朱將軍陣亡處。這里松柏常青,流水潺潺,群峰相映,景色秀麗。朱貴是鴉片戰(zhàn)爭中抗擊英國侵略軍犧牲在寧波慈城鎮(zhèn)大寶山的民族英雄。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夏,英軍侵犯寧波,朱貴奉命率軍趕赴慈城大寶山扎營。1842年正月初四,英軍進攻大寶山,朱貴指揮守軍浴血奮戰(zhàn),終因寡不敵眾而壯烈犧牲。為紀念朱貴父子及死難的抗英將士,當?shù)孛癖娔假Y建造了朱貴祠。祠內(nèi)現(xiàn)有慈郭廟碑、慈溪大寶山武顯將軍廟之碑及重修朱將軍廟碑記等清代碑刻。1984年當?shù)卣诖髮毶街熨F祠后面山坡上建大寶山陣亡將士之墓。墓碑不遠處,是侵華……[詳細]
蔚斗小學舊址
  蔚斗小學舊址位于寧波市北侖區(qū)小港街道直街45號,1990年被區(qū)人民政府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蔚斗小學由唐愛陸創(chuàng)建于1927年,后成為培養(yǎng)愛國主義思想的啟蒙小學,素有矗立蛟門的“紅色堡壘”之譽。該小學1931年遷校后,逐步建立起一支以共產(chǎn)黨員為核心的教師隊伍,對學生特別重視愛國主義與革命理想教育。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蔚斗小學教師在大革命時期的共產(chǎn)黨員周鳴宇、閻季平、吳沛寧等領導下,舉行校外抗日演講會。學生放學沿街高喊抗日口號,并發(fā)動募捐,支援十九路軍浴血抗戰(zhàn)。1936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前夕,蔚斗小學師生全面抗日救亡宣傳活動達到高潮。4月,因蔚斗小學編印以“反對內(nèi)戰(zhàn)、團結抗日”為主要內(nèi)容的油印刊物《鎮(zhèn)海呼聲》,使反動派十分驚恐。6月19日,國民黨逮捕了蔚斗小學王潔、賀灝群、張謙得、樂培文、楊能鋼和吳選青六位教師。第二天,蔚斗小學高年級學生沖破偽-的-,搶渡過江,……[詳細]
88、天封塔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封塔
  天封塔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郡廟東南側的大沙泥街,建于“唐武后天冊萬歲及萬豐紀元時(公元695——696年)并建有天封寺,天封寺亦稱“天封塔院”,始建于后漢乾祜三年(公元950年),一說建于后漢乾祜五年(公元952年)現(xiàn)尚存天王殿寺的西側建有工匠們聚會的魯班殿。天封塔因其建筑年代而命名。宋建炎間,毀子兵火,紹興十四年(1144年)年重建。元泰定元年(1324年)又廢圮,至順元年又重修,明永樂十年(1412年)雷火擊毀三層,同年重修。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巨風刮跑了塔頂,三十八年(1559年)又重修、屢圮屢治,到了清嘉慶三年(1798年)12月修塔時因燈失火,塔檐,平座攔干俱被焚毀,只剩磚砌的塔身。經(jīng)過二百多年的風雨侵蝕,到近年塔身損壞嚴重,且發(fā)生傾斜,岌岌可危。為保護這一千年古塔,1984年落架重修。同時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經(jīng)過考古工作的辛勤勞動,在地宮出土了許多珍貴文物,如渾銀鎏金塔,渾金鎏金……[詳細]
寧海壽寧寺
  晉代古剎壽寧寺,位于寧?h城東五公里的港頭村,是天臺山佛教開基的首剎,是該省中日文化旅游線之一。晉義熙元年(405)天竺(古印度)僧人曇猷乘楓槎(楓樹制的筏)從海上東渡,進三門灣白橋港登岸,上岸后,楓槎飄擱對岸,至今稱楓槎山(在港頭寺對面)。當時,曇猷感到口干,四周沒有談水,曇猷以禪杖戳地,白泉涌出,遂建白水庵。寺前今尚存曇猷石和白泉井二古跡。白泉井高出地面1.5米左右,但常年不干枯,村民也以此井做食用井。白泉井又名洗腸井,相傳曇猷之母懷胎,時經(jīng)蔥園,穢臭犯胎氣,飲了白泉井的水,能除去穢氣。佛門不食蔥蒜等五辛的戒律典故也出于此。此后,曇猷沿寧海白溪進天臺山腹地,陸續(xù)創(chuàng)建了永福、柯山、石梁、赤誠、萬年、多寶、廣潤、清居等佛剎。成為天臺佛宗的開山之祖,建寺比天臺國慶寺早100多年(天臺國慶寺建于公元598年)。唐代鑒真第四次東渡曾到此留宿。日文譯作白泉寺。該寺由于983-988年接送耷然、嘉因……[詳細]
慈城孔廟
  慈城孔廟位于寧波江北區(qū)慈城鎮(zhèn)中心竺蒼東路55號,孔廟是諸多文物古跡中的閃亮一點,是目前浙東地區(qū)惟一保存最完整的學宮。孔廟是用來祭祀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學家孔子的地方。慈城孔廟建于北宋雍熙元年,比現(xiàn)今北京孔廟的歷史還要早318年,1048年遷移到現(xiàn)址。歷代古建筑累有興毀,但現(xiàn)存的孔廟仍保持清代光緒年間的原貌。占地約7000平方米,共有祠、閣等房屋137間,建筑布局完整,氣勢宏大。中軸線上由南向北分別為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梯云亭;兩側的左右軸線上也對稱地建有祠、閣,體現(xiàn)出儒家“中和為美”的審美標準。布局完整,氣勢宏大,系全國保存完整的孔廟之一?讖R內(nèi)沿中軸線由南至北分別為靈星門、泮池、城門、大成殿、明倫堂、梯云亭。泮池上有石拱橋,連靈星門通大成門。大成殿前有東西兩院保存完好。東軸線上魁星閣、文昌閣、土地祠、崇圣祠保存完整。西軸線上節(jié)孝、忠孝、名宦、鄉(xiāng)賢等祠除部分有更……[詳細]
白云莊和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墓
  白云莊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白云街道管江岸,始建于明代。它原為明末戶部主事萬泰的莊園,因其子萬斯選著有《白云集》,人稱白云先生,卒后葬于此地,故名“白云莊”。清康熙七年(1668年),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浙東學派”的代表人物黃宗羲應萬泰等邀請,先在萬泰的廣濟街宅,后遷至延慶寺,康熙九年(1670年),遷至白云莊授徒講學,開“證人書院”。清乾隆年間,黃宗羲的私淑弟子全祖望,為了區(qū)別于黃宗羲在紹興的“證人書院”,特冠以“甬上”兩字,稱“甬上證人書院”。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世稱梨州先生,余姚黃竹浦人。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倡導以經(jīng)學為本,以史學為輔,獨創(chuàng)“經(jīng)世致用”為宗旨的學風,形成了我國學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史學派別——浙東學派,培養(yǎng)了一大批學術人才,其中就包括“布衣史家”萬斯同,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全祖望。清朝末年,書院廢圮。1934年甬人楊菊庭(貽誠)等訪得書院和故居舊址……[詳細]
總臺山烽火臺
  總臺山烽火臺總臺山烽火臺位于北侖區(qū)東南部的郭巨,西接阿育王山脈,北負穿山,南瀕東海,是浙東的重要軍事基地之一。明朝初年就在此設立了千戶所,構筑郭巨城,建造郭巨總臺山烽火臺石屋。郭巨總臺山烽火臺石屋位于北侖區(qū)白峰鎮(zhèn)北郊外的總臺山山頂?偱_山又名三塔山,海拔309.2米,是穿山半島東端最高的山峰,同舟山群島的朱家尖隔海對峙,山頂上能清楚地俯瞰北侖港口碼頭雄姿,梅山港、螺頭水道和峙頭洋水面的點點航帆。烽火臺石屋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當時按郭巨城構筑,稱為三塔山臺,清明沿用。升總臺,下轄高山、土澤、觀山、梅山等五個烽火臺。郭巨總臺山烽火臺石屋建筑結構獨特,臺基用沙土夯成,其上建石屋。臺基呈梯形,上邊長7米,下邊長8米,高3.7米。十分堅固。石屋硬似山頂,條石蓋鋪,石柱和石梁采用榫卯結合,四壁孔石壘筑,開南廳,設有望窗孔,目前保存基本完整。據(jù)民國《鎮(zhèn)?h志》載,(總臺山烽火臺)設旗軍以……[詳細]
馬宗漢故居
  馬宗漢故居位于慈溪市宗漢街道,是一幢頗具三北民居特色的清代建筑,主體為磚木結構穿斗抬梁式的高平屋,坐北朝南七開間,有前廊,整幢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其中明間寬4.6米,次間寬3.7米,梢間寬4米,盡間寬3.7米,進深10.5米,左右各有廂房兩間,其中東廂房已毀。屋頂龍骨磚壓脊,鏤花磚作飾,屋檐瓦當,飾蓮花如意,山墻檐壁,粉灰塑白,門窗木格雕花,透光通風。宅前有青石鋪就的天井,面積約110平方米。故居一直是馬宗漢生前的棲身之地,西次間為其新婚用房。兄弟倆分家后,長房宗漢得西首,明間留作公用!拔母铩逼陂g,明間被拆,同時,以烈士之名命名的“宗漢公社”,也一度更名為“東方紅公社”,直至1981年才得以恢復。1987年,烈士犧牲80周年時,政府出資修復明間,辟為“馬宗漢烈士紀念室”,并由書法大師沙孟海題寫了匾額。紀念室大廳正中懸掛馬宗漢烈士畫像,上置橫額“名垂千古”,左右詩聯(lián)“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詳細]
黃梨洲墓
  化安山不僅是一代文化巨匠黃梨洲隱居、著述之處,還是黃氏墓地所在。虎山北坡,有梨洲父親黃尊素墓,旁有石獸。梨洲夫人葬于龍虎草堂之北。長子百藥葬尊素公墓左。四子壽兒和孫女阿迎、阿好也葬在化安山,故梨洲有“剡中十畝埋荒地,樹樹松林作怨聲”之句?滴醵吣辏嬷79歲時,在化安山下的龍山東南麓自覓墓地,宮筑生壙,并作詩留存:“空谷登登相杵頻,野狐蛇鼠不相親。應知難免高人笑,苦戀生身與死身“。梨洲還作《梨洲未命》、《葬制或問》篇告誡兒孫,他死后就用平時穿的衣服入殮,”一被一褥,安放石床,不用棺槨,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覡、銘旌,一概不用”。其用意是痛心明亡,“期于速朽,而不欲顯言其故也”。他還囑托兒孫,于墓前拜壇下水田“分作三池種荷花”,“相厚之至,以于墳上植梅五株”,再“有石條兩根,可移至我壙前作望柱,上刻:‘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風節(jié);詔鈔著述,同虞喜之傳文’”。臨終前,梨洲再次作詩示百家……[詳細]
95、五桂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桂樓
  五桂樓坐落在梁弄下街洞門弄,是一幢二層三楹木結構清建筑,系里人黃澄量為藏書而建造的。黃的的先祖頗有雅名,南宋時,五兄弟同中進士,同朝為官,衣錦還鄉(xiāng)時,宋高宗贈《送五子還鄉(xiāng)》詩中有“仙藉桂枝香”句,而取名“五名樓”。五桂樓有五馬山墻以防風火,前后有四米高的圍墻,圍墻東西兩側有大門,西側為正門。進門便是卵石砌成的庭院,石刻木雕,花草竹木使庭院綠蔭婆娑,花香襲人,灰塵不蒙,市聲不喧,顯得幽靜,古樸、清雅。樓下為三楹統(tǒng)間前后分隔,前廳為講學會文之所,后廳是樓梯,樓上有書櫥二十四架,藏有5萬多卷古書善本,名畫碑貼和手抄本,有木雕板近百塊,屋頂呈“眾”字形,有暗閣,明看二層,實為三層。據(jù)傳,凡遇戰(zhàn)亂,善本多藏千頂上暗閣,暗閣中至今仍保留有“柱百竿”一根,長9.8米,竹竿上記著當時建樓的各種尺寸數(shù)據(jù)和梁架構件的符號,似現(xiàn)代的建筑圖紙。登五桂樓眺望,可一覽四明七十二峰,故五桂樓又名七十二峰草堂,F(xiàn)懸掛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