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VA免费看成,亚洲精品高清中文字幕完整版,国产免费a,国产一级特黄生活片,欧美日本一区视频免费,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999,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成都市旅游

成都市文物古跡介紹

41、蒲江石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蒲江石窟
  蒲江石窟位于四川省蒲江縣西南10公里處的朝陽湖山崖上和鶴山鎮(zhèn)蒲硯村。該石窟包括唐代68龕、五代1龕、宋代7龕、明代1龕、清代10龕。四川省蒲江縣西南10公里處的朝陽湖山崖上和鶴山鎮(zhèn)蒲硯村。飛仙閣摩崖造像、蒲江石窟即二郎灘摩崖造像,沿崖長約200米間有歷代石窟摩崖造像現(xiàn)存87龕,其中有佛、菩薩、天王、力士、金剛、夜叉、飛天等五百五十多軀造像。飛仙閣摩崖造像飛仙閣摩崖造像位于蒲江縣西南朝陽湖鎮(zhèn)二郎潭兩岸山崖上,共92龕,造像777尊。其中北岸87龕,南岸5龕。最早造像為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唐代造像64龕491尊,主要有唐永昌元年(689年)所造瑞像龕、釋迦、三世佛、華嚴三圣、彌勒、觀音、千手觀音、如意輪觀音、地藏、天龍八部、胡人天王。五代造像17龕256尊,有一佛六菩薩、西方凈土變等。清代造像11龕30尊,有南海觀音、訶梨帝母等。龕形多為長方形,最大的造像為大佛坪8號龕,龕內(nèi)雕高達6米……[詳細]
42、二王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王廟
  二王廟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們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4年)僅塑李冰石像一尊。宋開寶五年(972),成都平原五谷豐登,人們懷念李冰疏江導(dǎo)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兩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為王,故將崇德祠改為二王廟。從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明朝末年(1644),二王廟毀于戰(zhàn)亂,清同治、光緒年間(公元1862年至1908年),相繼修復(fù)。本世紀三十年代二王廟主體建筑毀于火災(zāi),再次重建!笆旰平佟敝校畋缸铀芟裼衷饨匐y,經(jīng)重塑金身,才為今日之所見。宋代以后李冰父子-為王,改稱二王廟,F(xiàn)存建筑為清代重修。自五代王建踞蜀后,因李冰父子相繼赦封為王,更稱今名。廟內(nèi)梯回壁轉(zhuǎn),亭殿交錯,飛檐疊閣,雄偉莊嚴。漫步其間,似入“先都”。壁間刊刻的“深淘灘,低作堰”等許多治水格言,是我國古代治水經(jīng)驗的種結(jié)。彩塑的李冰父子及歷代“堰功”像,雕刻生動,技藝精湛。新建的李冰紀念館,系統(tǒng)的展示了……[詳細]
43、彭州法藏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彭州法藏寺
  彭州法藏寺深藏于海拔750米的丹景山鎮(zhèn)的鳳凰山中,距今有1100多年歷史。據(jù)法藏寺殘碑記載:定慧禪師在丹景山修行,一天晚上發(fā)現(xiàn)鳳凰山鳳鳴村上空金光閃閃,這樣的瑞祥持續(xù)了幾天,最后一天晚上在禪定中達摩祖師現(xiàn)身囑咐定慧去鳳凰山弘揚佛法,出定后祖師燃香禮拜感恩達摩祖師慈悲指授,于是在905年開始號召四眾弟子往鳳凰山興建彌陀庵,為了紀念達摩祖師在山下鳳儀橋旁邊建達摩亭。明永樂四年,彌陀庵更名為法藏寺!胺ú亍焙形鞣綐O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未成佛前法藏比丘之意。清康熙四十二年,法藏寺高僧法印禪師云游四方修學(xué)。修學(xué)歸來后,他以弘揚佛法、普渡眾生為己任,在原基礎(chǔ)上,又大興土木,建殿堂七重。著名法藏三絕;搖亭碑、青蛙神石和神奇的古銀杏樹。明代智中一天禪師晚年來到彭州,到彌佗庵頤養(yǎng)天年,并任住持。其間,他修建了造型奇異的碑亭,該碑亭當時出現(xiàn)了震驚全國的“搖亭碑動金鈴響”的奇觀。明成祖朱棣欣然揮毫御書“明授古剎”……[詳細]
鶴鳴山道教遺址
  鶴鳴山,為中國道教發(fā)源地,屬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縣城西北12公里的鶴鳴鄉(xiāng)三豐村,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余米,北依青城山(約30公里),南鄰峨眉山(約120公里),西接霧中山(約10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約70公里。因山形似鶴、山藏石鶴、山棲仙鶴而得名,為古代劍南四大名山之一。此外,鶴鳴山作為游戲里門派的名稱出現(xiàn)。中國道教發(fā)源于大邑縣鶴鳴鄉(xiāng)鶴鳴山,這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古代歷史文獻、道教本家和鶴鳴山歷史遺跡,均一致表明這里是中國道教發(fā)源地。鶴鳴山上的最早建筑,名稱及沿革均已湮沒難尋。明人張景賢在《修鶴鳴觀醮臺公署記》中記載,觀之創(chuàng)不可考,然隋唐之際,嘗有舊址,而宋開寶、元至正年間皆敕賜重建.嘉靖年間是鶴鳴山道教發(fā)展史上的另一個輝煌時期,世宗五次遣使在此舉行萬壽大醮。張景賢記載了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大醮的盛況,分遣使臣,于治世元岳等五處(齊云山、三茅山、王屋山、武當山、……[詳細]
鼓樓南街清真寺
  鼓樓清真寺是成都的清真古寺之一,位于成都市鼓樓南街115號。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毀于明末,清康熙雍正年間恢復(fù),后經(jīng)清乾隆七年(1742)及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月兩次重建,禮拜殿則是該寺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座古代建筑,也是整個寺院的經(jīng)典之作,同時亦是成都地區(qū)現(xiàn)存十余座清真寺禮拜殿中制度最完備、構(gòu)筑最精巧的一座。1981年4月,鼓樓南街清真寺禮拜殿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初建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毀于明末。修繕重建清康熙雍正年間恢復(fù),后經(jīng)清乾隆七年(1742)及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月兩次重建,清真寺原有規(guī)模較大,其建筑以大門、牌坊、邦克樓(喚醒樓)、禮拜殿、-室、浴室和教長室等組成。1941年遭日軍飛機轟炸,邦克樓及木牌坊等建筑被毀,現(xiàn)僅存禮拜殿一幢建筑,保存較為完好。該殿脊檁有“乾隆七年”……[詳細]
都江堰文廟及魁星閣
  都江堰(原灌縣)文廟,又稱孔廟,原本是川西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縣級文廟。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灌口鎮(zhèn)文廟街52號,地處城西北盤龍山麓,左鄰文筆山(又稱金龜山),右靠玉壘山,占地47畝,是儒家思想傳播的圣殿。1952年,都江堰文廟改為縣中學(xué),汶川地震前,文廟近乎面目全非,汶川地震中,文廟也受到重創(chuàng)。2009年,文廟重建工作正式啟動。201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已將文廟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修復(fù)工作歷時兩年多,于2012年底完成工程建設(shè)進入裝飾布展。歷史沿革灌廟始建于五代(907—960年)時期,。明洪武初年,廟址遷于城東宣化門內(nèi)古泮池。正德(1506-1521年)中,提學(xué)僉事劉節(jié)、知縣胡光培修,明末毀于火。清康熙元年(1662年),知縣馬磯修復(fù)正殿。康熙二十五年(1687年),知縣黃俞鼎修建戟門和圍墻?滴醵吣辏h聶有吾仍遷還舊址,建大成殿一楹,規(guī)模初就。嗣經(jīng)雍正四年知縣譚璉,九年知縣陳淶,增……[詳細]
47、懋功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懋功寺
  “寶瓶寺”位于內(nèi)江邊,距“南寺”約200米,創(chuàng)建于民國十四年(1925)。是為接待循“金川古道”——自金川向東南經(jīng)瓦寺土司領(lǐng)地,越鷂子山,經(jīng)水磨、老人村、漩口、麻溪,過二王廟前安瀾索橋,再循“灌松茶馬古道”進灌縣西門而來的回族商旅而建造的。據(jù)羅樹凡先生總纂的《灌縣志》(1991年版)記載:“寶瓶巷清真寺(也稱懋功寺或?qū)毱克拢,建于民國十四年?925)為懋功(小金)籍教徒所建。該寺連同西北馬坊,共房屋兩院……”據(jù)考,同治初年(1862),懋功發(fā)生-,部分回族同胞遷徙到灌縣居住。宣統(tǒng)三年(1911),在四川發(fā)生了“保路運動”。在灌縣漩口袍哥舵把子姚寶珊的斡旋下,小金回族同胞跟隨姚寶珊下成都,積極參加了“保路運動”。四川大漢軍政府成立,參與“保路運動”的小金回族同胞回到老家,卻受到忠于清政府的當?shù)夭亍h封建勢力的破孩。由于勢單力薄,便紛紛攜家外出,其中部分因已有親朋好友定居灌縣,于是前往投靠,……[詳細]
張采芹故居
  在游人如織的寬巷子西段,有這么一處僻靜的院落。這里便是我國著名的現(xiàn)代教育活動家、國畫家張采芹的故居。張采芹與張大千、張善孖共譽為“蜀中三張”?谷諔(zhàn)爭時期,天府之國成為“后方避難所”,張采芹創(chuàng)辦“四川美術(shù)協(xié)會”,接納了包括張大千、徐悲鴻、齊白石、謝無量、傅抱石等大批內(nèi)遷畫家,促進了四川美術(shù)的空前繁榮。張采芹先生張采芹先生一生高潔,新中國成立后,他將珍藏的232件珍貴金石名畫全部捐贈給國家,“一幅畫十石米”、“傾囊塑成春熙中山像”等美談至今流傳。1922年,21歲的張采芹考取了上海美術(shù)?茖W(xué)校,師從劉海粟、王震、江小鶼等大師。1925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回到四川。在成都,張采芹致力于培養(yǎng)藝術(shù)人才。他籌資創(chuàng)辦了南虹藝術(shù)?茖W(xué)校,還先后應(yīng)聘擔任了四川美專、四川藝專、成都高師、四川大學(xué)、四川師大、成都女師、南虹藝專、樹德中學(xué)等10多所高、中等院校的美術(shù)教授。在50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張采芹為四川……[詳細]
唐昌梁家大院
  梁家大院位于郫縣唐昌鎮(zhèn)北街青年巷的梁家大院建于清咸豐年間,總體面積達四千余平方米,共九十七間房屋,院壩六個,天井五個,各院均不相同,是唐昌鎮(zhèn)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價值最高的古建筑群。這個晚清時期梁姓大戶人家的院子深藏在背街小巷,是一個典型的清末民初川西民居建筑。梁家大院曲徑通幽,房屋裝飾圖案多樣,雕刻精美,設(shè)計典雅、古樸,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xué)價值。大院的大門是灰磚結(jié)構(gòu),大門上方能隱約看出“吉盧”兩個大字。進入大院,面對大門的天井里生長著十來棵參天大樹,感覺很是涼爽。院里部分房屋還有居民居住,拴在樹上的繩子上晾著衣服。穿過左側(cè)通道進入第二進,第三進院落,眼看前方已是無路了,試著走到頭一看,只覺眼前豁然開朗,院壩里一大片各種蔬菜正蓬勃生長。再走過一條窄窄的巷子,又是一個開滿鮮花的小天井。真是曲折多變,讓人有種“山窮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钡母杏X。與梁家大院最后一進院子的后門一巷……[詳細]
蒲江文廟
  蒲江縣文廟大成殿建于蒲江縣城東街,毗連東門。據(jù)《蒲江縣志》記載:“蒲江縣文廟建于明朝洪武年間,原于縣署之南。又在清朝康熙34年(1695年)遷于東街新建,又于乾隆22年(1757年)及嘉慶25年(1820年)重修完竣。”其廟與東街交界處,建有高大的石屏墻一通,全部系青石墩砌成,石墩之間留有空口,石墻上蓋琉璃瓦和寶頂脊梁。長約30多米,厚約80公分,氣勢雄偉,頗稱壯觀。廟的由來其廟兩側(cè),各開一門,門側(cè)各建石碑一通,上 書-:“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八個大字,以示尊崇孔子。其兩門之間,乃一平壩,面積約半畝。向北而行,便是“三橋九洞”。三橋兩側(cè),各砌呈長方形石欄桿。橋下為池,春夏之際,常聞蛙聲四起,此起彼伏,似若仙樂之鳴。其九洞之下,各掘一小凼,小凼積水,稱曰:“泮水”。在清朝年間,每科入學(xué)“秀才”。由“教諭”帶領(lǐng),持香周游三橋九洞,稱曰“泮水生香”。橋北有一小坪,坪北地勢較高,砌石梯十余級,拾級……[詳細]
劉湘陵園
  劉湘陵園即今南郊公園,建于1942年,占地115畝,總工程師為時任南京工學(xué)院建筑系主任的楊廷寶教授。陵園仿北京清陵建筑風格,線條對稱。當時以牌坊門為正門,門前為小橋流水,綠野平疇。橋為石質(zhì),欄桿上雕有云紋,與北京頤和園長廊云柱相似。橋前,原有一尊高10米的漢白玉石刻——“劉故上將神道碑”。字為龔澤溥書,碑文為楊庶堪撰,碑在1965年被毀。牌坊門上刻“劉故上將墓園”六個大字,石質(zhì)堅固,雄偉壯觀。從牌坊至闕坊(俗稱三洞)的大道兩旁的翠柏,均為當時四川軍政界的風云人物張群、張瀾、呂超、鄧漢祥、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唐式遵、熊克武等手植。闕坊為牌樓式建筑,紅墻綠瓦,正中懸有“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匾——“永念忠勛”,背面正中懸有蔣介石題匾——“英姿颯爽”。闕坊左右為兩座碑亭,一座是四方形,立余中英所書《國葬令》碑;一座是多角形,立劉東父所書《褒揚令》碑。兩亭均為木石結(jié)構(gòu),筒瓦脊爪,彩繪隸漆,具有濃……[詳細]
武侯祠漢昭烈廟
  進大門,左右兩側(cè)分別有唐碑和明碑。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被稱為“三絕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稱為三絕碑。 碑文對諸葛亮短暫而悲壯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贊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jié),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勵唐代的執(zhí)政者。進去之后是二門,有清人吳英立手書“明良千古”的牌匾。過二門,可以見到“文華輔國”文臣廊和“武雄知兵”武將廊,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東側(cè)文臣廊坊以龐統(tǒng)為首,西側(cè)武將廊房以趙云領(lǐng)銜。每個塑像如真人大小,像前立有一通小石碑,刊其姓名、生平,便于游人了解。經(jīng)過文臣武將廊便可以見到漢昭烈廟的正殿,清人完顏崇實寫的“業(yè)紹高光”,是對劉備最高的贊譽。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cè)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劉諶。昭烈廟正殿墻壁掛有岳飛所書前、后《出師表》木刻。劉備殿是一座……[詳細]
鄧雙崖墓群
  大云山崖墓群,是于2013年在四川成都市新津縣發(fā)掘的一處崖墓墓葬群,位于四川新津縣鄧雙鎮(zhèn)大云山,有崖墓600多座,分布于兩座土山上。年代大約在東漢,墓葬內(nèi)發(fā)掘出大量的陶制器皿。2013年,當?shù)匚奈锊块T清理挖掘出了一些陶棺、石棺以及眾多造型各異的陶俑。這些墓最早可追溯到東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大云山崖墓分布在兩座山上,崖墓分布密集,從山頂?shù)缴侥_呈上、中、下三層分布。其中較高的一座山,坡度較大,垂直高度約六七十米。在其朝西的一面,山形成波浪形起伏,超過370座崖墓密集地分布在這一側(cè)。與這座山隔著一條小水溝,一座圓形的小山,通體被大大小小的崖墓環(huán)繞,上下大致可以分為五層,整座山就像是一個圓錐形的蜂窩。僅這座小山上的崖墓,就超過了230座。年代四川崖墓出現(xiàn)于西漢末王莽時期王莽時期,發(fā)達于東漢晚期,并一直延續(xù)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即文獻所云“鑿穴筑室,藏棺其中”。四川境內(nèi)的崖墓主要分布在嘉陵江、岷……[詳細]
霧中山佛教遺址
  霧中山是我國古代四川至印度古道上(南絲綢之路)的一座佛教勝地,原名大光明山,又名天誠山、霧山,位于大邑縣城北霧山鄉(xiāng)境內(nèi),距縣城25公里、成都80公里。其主峰海拔1638米。其地北有九龍山、金剛山,西有紅巖山等,方圓數(shù)十里,號稱72峰,因常年被云霧覆蓋,故名霧中山。是大邑古八景之一。霧中山寺廟始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僅晚于京城洛陽的我國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六年。始名大光明山普照禪寺;晉代永和年間(345~356年),西域高僧佛圖澄到此住持擴建,敕名天誠山顯應(yīng)寺;唐高宗時(650~683年),王子僧伽、僧護住錫,又奉敕復(fù)還霧中山普照寺原名;直至明宣宗時(1426~1435年),始更名為開化寺,沿用至今。霧中山極盛時期,兩河口以北,龍窩以南,方圓數(shù)十里都是棟宇錯落、絕無雜居的寺廟,僧眾達幾千人。后毀于明末張獻中之亂。清代曾大部分恢復(fù),但“0”時期又遭破壞。盡管如此,目前石建文物和……[詳細]
尖山寺摩崖造像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尖山寺摩崖造像位于蒲江縣城西南20公里朝陽鄉(xiāng)的橋樓村。造像分布在尖山寺附近山崖上,現(xiàn)存23龕159尊。其中唐代18龕154尊,明代2龕2尊,清代3龕3尊。尖山寺位處高山之尖,古名朝天寺,在蒲江通往丹棱的古道上。唐代造像為3~19號龕、23號龕。3號龕,高1.77米、寬1.43米、深1.4米,造像15尊。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及天龍八部。主佛結(jié)跏趺坐,坐高0.84米。4號龕,高1.6米、寬1.4米、深1.15米,唐代密宗造像25尊。主尊為千手千眼觀世音,立高1.39米,頭已殘,手分持斧、壺、念珠等法器。東壁現(xiàn)存造像8尊,有三頭四臂的明王、象頭人身的毗那夜迦等。西壁同存14尊,有羊頭人身、獅頭人身神像跪拜、三頭四臂明王等造像。龕門外造供養(yǎng)人2尊。1號龕、2號龕為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造地藏王坐像。20號龕、21號龕為清代造觀音像。22號龕為清代造像土地像。此外山崖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