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VA免费看成,亚洲精品高清中文字幕完整版,国产免费a,国产一级特黄生活片,欧美日本一区视频免费,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999,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 > 大理州旅游

大理州文物古跡介紹

1、大理古城 AAAA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東臨碧波蕩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蒼山,形成了“一水繞蒼山,蒼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從779年南詔王異牟尋遷都陽苴咩城,已有1200年的建造歷史,F(xiàn)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陽苴咩城的基礎上恢復的,城呈方形,開四門,上建城樓,下有衛(wèi)城,更有南北三條溪水作為天然屏障,城墻外層是磚砌的;城內(nèi)由南到北橫貫著五條大街,自西向東縱穿了八條街巷,整個城市呈棋盤式布局。大理古城簡稱葉榆,又稱紫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方圓十二里,城墻高二丈五尺,厚二丈。東西南北各設一門,均有城樓,四角還有角樓。解放初,城墻均被拆毀。1982年,重修南城門,門頭“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書法而成。由南城門進城,一條直通北門的復興路,成了繁華的街市,沿街店鋪比肩而設,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藝品及珠寶玉石。街巷間一些老宅,也仍可尋昔日風……[詳細]
2、崇圣寺三塔 A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圣寺三塔
  大理崇圣寺三塔,距離下關14千米,位于大理以北1.5千米蒼山應樂峰下,背靠蒼山,面臨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組成,呈鼎立之態(tài),遠遠望去,雄渾壯麗,是蒼洱勝景之一。崇圣寺三塔的基座為方形,四周有石欄,欄的四角柱頭雕有石獅,其東面正中有塊石照壁,-“永鎮(zhèn)山川”四個大字,頗有氣魄。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為方形16層密檐式塔,底寬9.9米,高69.13米,塔頂有銅制覆缽,上置塔剎,與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三塔相傳建于南詔保和時期,近年來曾在塔頂發(fā)現(xiàn)南詔、大理中時期的重要文物600余件。南、北二小塔,位于主塔之后,兩塔間距97.5米,與主塔相距70米,成三塔鼎足之勢,兩塔均為八斛形檐式空心磚,共10級,各高43米。崇圣寺三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用時參考3-4小時交通1、在大理古城北門乘19路公交車在三塔公園站下車可達2、在下關乘班車至崇圣寺三塔,票價3元3、從大理古城步行前往……[詳細]
3、巍山古城 AAAA
巍山古城
  巍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蒙化志稿·城池志》載:“(巍山)城方如印,中建文筆樓為印柄!睆奈墓P樓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延伸出去就是古城的四條主街道。由于種種原因,古城的東、西、南三座古樓已毀,而今只有北門古樓和城中的文筆樓幸存下來。古城池形如棋盤,24條街和18條巷星羅棋布,縱橫交錯,是典型的明清風格“棋盤式”城池布局。走進古城,映入眼簾的是青瓦白墻、木雕大門、黑底鎏金的招牌、被歲月磨得光亮的石板路。街道上的房子,底層一律是店鋪,臨街的門面都是木質(zhì)的,把門板卸下來,整個屋子就向街心敞開著。店門也是家門,沒有扎眼的時尚招牌,也沒有走遍天下都一樣的紀念品。那些馬具店、碑刻店、古董店、剃頭店、小吃店……可以讓你逛個夠。小店的主人,悠悠地坐在草墩上,也不在乎身邊的鋪子是否有生意,怡然自得地打著哈欠。三五成群的老人們悠閑地坐在街邊的草墩上,圍著小方桌吃茶下……[詳細]
大理市博物館(杜文秀帥府)
  杜文秀帥府位于大理市大理舊城南門內(nèi)正街。又名大理元帥府、杜文秀帥府,是清代咸豐、同治年間云南回族穆斯林起義領袖杜文秀建立的當?shù)孛褡遄灾握䴔嗨诘。清咸豐六年(1856年)8月杜文秀起義軍攻占古城大理,推舉杜文秀為“總統(tǒng)兵馬大元帥”,建立大理政權,改原來的大理提督府衙為帥府,F(xiàn)尚存帥府大門,紫禁城部分城墻,帥府內(nèi)堂大門,白虎堂及兩側(cè)廂房等建筑。起義失敗后,云貴總督岑毓英對帥府進行過改建。1988年維修后辟為大理市博物館。大理市博物館成立于1986年,是大理市文物收藏、研究與陳列的機構(gòu),屬地方性綜合博物館。博物館建筑面積2650平方米,主要陳列有石器、陶器、青銅器、瓷器、玉器、石雕、玉雕、木雕、字畫等。大理市博物館先后被評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省級科普教育基地”,2010年獲得“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的殊榮。2009年5月18日面向全社會永久性免費開放。大理市博物館館址明代為分巡迤西道署……[詳細]
石鐘山石窟
  介紹:石鐘山是石寶山南部的一座支峰,因山上有石像鐘而得名。這里峭壁嶙峋,矗立著奇巖異石,被當?shù)厝朔Q為“活不耐煩松”的扭松遍布于山間幽谷。在南山坡上,翠竹環(huán)抱著一群古色古香的屋宇,那便是石鐘寺。寺里有一巨石,形如倒扣的巨鐘,故以石鐘山為名。素有南國瑰寶之稱的石鐘山石窟群就雕鑿于此。是石寶山景區(qū)中最為著名的景點,又稱石寶山石窟,為南詔、大理國時期的雕刻藝術,集云南少數(shù)民族雕刻藝術的精華,并受中原、藏族、南亞以及西亞等文化的影響,其風格與內(nèi)地的敦煌、龍門石窟有異曲同工之妙。石鐘山石窟是云南省規(guī)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云南最早的石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至今保存完好,堪稱民族文化的奇葩。1961年,該石窟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交通:由劍川縣甸南向岔路至沙溪石鐘山,可乘沙溪方向客車。用時參考2小時門票包含石寶山門票內(nèi)開放時間07:00~21:00景點位置云南省劍川縣石寶山……[詳細]
古城武廟會
  武廟會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大理古城內(nèi),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武廟又稱關帝廟,是大理武文化和財富的象征,歷來是滇西北百姓祈福求財?shù)氖サ亍V亟ê蟮奈鋸R結(jié)合大理白族延續(xù)千年的本主文化和我國傳統(tǒng)的財富文化,將63位最具影響力的本主神造像和奉為財神的關帝造像一起供奉在大殿內(nèi),構(gòu)成大理特色的本主武廟。武廟會匯集了大理地區(qū)特色商業(yè)、民俗手工藝現(xiàn)場展示、地道小吃、民間舞樂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讓去大理古城旅游的游客天天有“廟會”可逛。如今,武廟會已經(jīng)成為云南大理古城內(nèi)一道靚麗的人文風景線![詳細]
7、天鏡閣 AA
天鏡閣
  天鏡閣坐落在洱海東岸、金梭島北面的羅荃半島上。這個半島是玉案山向南延伸的余脈。南詔晚期,這里曾經(jīng)是洱海邊莊嚴肅穆的佛教勝地。直到現(xiàn)在,這里還流傳著許多富有神秘色彩的密宗神話。據(jù)史志記載,羅荃半島上在南詔時就修建了成三足鼎立的一寺一閣和一塔。寺就是羅荃寺,寺址在半島東面臨海的坡谷里;閣就是觀音閣;塔叫羅荃塔,曾聳立在觀音閣北面的山脊上。傳說,古時候有個惡魔羅剎霸占了大理壩子,專吃人腦和人眼。后來羅剎被觀音制服,但是他的一伙嘍羅還藏在洱海東岸的崖洞里,興風作浪,經(jīng)常掀翻來往船只。有位叫道安的神僧在半島上建起羅荃寺,從此風平浪靜,因此寺里的僧人就稱他為羅荃法師。羅荃法師神通廣大,念幾句咒語,就能把太陽拴住三天三夜不落。羅荃寺后來毀壞了,近年來村民捐資修建的羅荃寺大殿,規(guī)模已遠不如當年了![詳細]
景風閣古建筑群
  劍川是滇西北高原上古韻流芳的縣份,位于-雪月的大理與“香格里拉”中甸之間,是白族世居之地。提起劍川,人們自然會想起石寶山唐代石窟、滿賢林千獅山…除此之外,劍川還有一處古跡名勝叫景風閣,這里是劍川歷史文化的又一淵藪,鮮為人知,卻值得一訪。西出金華古城,溯淙淙清溪而上,遠眺山麓,一圍龍蛇起舞畫壁描檐的紅墻內(nèi),古木參天,屋宇重重,一塔聳立,就是景風閣。狹義上,景風閣專指園內(nèi)建于元代的一座飛檐斗拱三層樓八角高閣。古閣構(gòu)架精巧,秀麗雅致。南面底層安有春夏秋冬四扇木雕格子門,其中鳳穿牡丹、鷺鷥登蓮、喜鵲登梅三扇是大理“杜文秀帥府”遺物,格芯花板三層鏤空,精美絕倫。此閣原名魁星閣,清光緒年間,劍川著名學者趙藩倡議改名為“景風閣”,供奉歷代地方名賢牌位,寄寓景仰先賢遺風之意。這里的遺風指劍川重文教、禮賢才的文化傳統(tǒng)。歷來劍川名賢輩出。趙藩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官至四川按察使,曾投身辛亥革命,作成都武侯祠聯(lián):……[詳細]
千尋塔
  崇圣寺三塔中,大塔居前,又名千尋塔,全稱“法界通靈明道乘塔”。千尋塔始建于南詔勸豐祐時期(公元824年-859年)。塔高69.13米,為16級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下有三層臺基,下層長50米,寬(東、西)30米,高4米;中層方30米,高1.2米,四面有欄桿;上層磚砌須彌座,方20米,高2米。塔身方10米,四壁厚3.3米,中空3.3米,內(nèi)空成井筒狀。自底層至14層,用48×24×5厘米條磚丁順平鋪砌筑,外層比內(nèi)層高12厘米;14以上為實心,中安剎軸。塔身除下層高13.45米外,往上各層高度逐步降低,寬度也逐漸收縮;每層間用磚12-14層疊澀砌出塔檐,檐寬1.2米,其外形成流線形。各層塔身四面逐級交錯砌出位置相對的券洞二孔,淺佛龕兩側(cè)砌出亭閣式塔,中有大理石梵文注碑,各龕放置石雕佛、菩薩像,現(xiàn)存在19軀。塔頂蓋有直徑2.28米的覆釜,有八角形0紋飾,釜以上有仰蓮、相輪、雙圓珠寶蓋及火焰珠組成的塔……[詳細]
10、水目寺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目寺塔
  水目山塔位于云南省祥云縣馬街鄉(xiāng)水目山水目寺前。此塔為紀念大理國0公高量成之子皎淵而立。史志中并無確切記載,一般認為大理國時期(公元938-1253)所建。據(jù)現(xiàn)存水目寺內(nèi)的《淵公塔銘碑》記載,水目寺為南詔龍興四年(公元813)普濟慶光禪師所建。而寺前密檐塔為紀念大理國0公高量成之子,水目寺三祖之一的皎淵而建,因此又稱“淵公塔”。水目山塔,為四方形15級密檐式磚塔,高18.16米,塔雙層臺基,八角形。塔身第一級東面設門,南面塔壁彩繪壁畫。其上各級每面有龕洞1個,塔剎由仰蓮、覆缽、寶頂組成。塔西有水目寺,現(xiàn)存大殿、中殿、廂房等,規(guī)模宏大。現(xiàn)保存明代銅鐘及較多碑刻,寺右尚僧塔50余座,形成壯觀的塔林。弘圣寺塔位于大理中和鎮(zhèn)弘圣寺舊址,寺毀于明初。塔通高43.87米,16級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塔身下部為塊石砌成。全塔分為基座、塔身、塔剎3部分,塔身各層之間用磚砌出疊澀檐,其上逐層收分。第二層東西面設……[詳細]
南北小塔
  崇圣寺南、北小塔,在大塔西南、西北兩面,均距大塔70米,與大塔成等腰三角形,始建于大理國時期。兩塔各高42.20米,為10級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下有二層臺基,下層長20米、寬20米、高0.9米;上層八角形,每邊長5.65米,高1.45米。塔身每邊長3.97米,壁厚4.4米,中空80厘米。從塔底直通第七層,內(nèi)架十字形木架。木架正中有直徑2.5厘米的方孔,孔中放木軸一根,為建塔時立的中心柱。塔身用磚疊砌出塔檐10層,在各層塔檐之上又用磚砌出模擬木結(jié)構(gòu)建筑的斗拱、平座。各層平座、塔身外面砌出各種佛教崇拜物,第一、三、五、七、九層的平座外飾蓮瓣紋,塔身各面正中分別交錯飾凸起的寶瓶、彩云托塔。其左、右飾亭閣式、樓閣式注塔,八面轉(zhuǎn)角外飾倚柱。塔斯社剎自下而上依次為覆釜、寶瓶、火焰珠。傘蓋、葫蘆狀火焰珠。傘蓋原以八股鎏金銅條,邊接頂層塔檐,上掛銅鈴。南塔塔身佛龕內(nèi)現(xiàn)存紅砂石雕佛像10軀,北塔則僅存5軀……[詳細]
帝釋山古建筑群
  帝釋山古建筑群“大理有名三塔寺,鳳羽有名帝釋山”。這是洱源縣鳳羽白族民間廣為流傳的順口溜。的確,位于大理點蒼山應樂峰下的崇圣寺三塔,如同三枝玉筆,直指藍天,游人站在兩百米以外的一個大水池岸邊,在風平浪靜時,只見巍峨的點蒼山、崇圣寺三塔、藍天、白云連同自己一起倒映水中、那景象真是美不勝收,令人難以忘懷。然而,當你到了洱海之源,到該縣鳳羽鄉(xiāng)境內(nèi)的帝釋山一游,熱鬧非凡的佛教名山勝地定給你一份驚喜。鳳羽帝釋山座落在鳳羽壩子西面聞名中外的洱源鳥吊山麓,東距洱源縣城18公里。這里,重建的古寺建筑群完整地保持了它原有的風貌,寺外梅樹、松杉成蔭.使不少慕名而來的墨客騷人為它吟詩作對。贊嘆不已。追溯鳳羽帝釋山七寺四塔的歷史,相傳已越千年。蒙氏(鳳羽縣)時擴建一新、在集鳳羽名勝古跡為一體的電視專題片《徐霞客與清源洞》里,就可以看出鳳羽帝釋山自古以來就是集旅游、娛樂和休閑為一體,熱鬧異常的佛教名山圣地每年春暖花……[詳細]
13、佛塔寺
佛塔寺
  佛塔寺,原名尊勝塔院,坐落于文筆山左支盡頭處的塔院山中。《康熙雞足山志》載,尊勝塔建于公元1683年(明崇禎戊寅年間),為麗江知府木靖與悉檀寺僧人道源、道真所建。從1689年到1963的的274年間,該寺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茸,F(xiàn)在我們所見到的佛塔寺,是臺灣道興法師捐資400多萬元于1994年在廢墟上重新修復的。寺內(nèi)原有一塔,是-教寺塔,高22米。現(xiàn)恢復修建的白塔,為印度寶瓶式佛塔,高22米,塔身圓表,外飾石灰。塔底的東南西北分別立有四大天王的彩繪石雕像,造型生動,姿態(tài)各異。雞足山八景之一的塔院秋月就在寺觀賞。詩人盧桂生有《塔院秋月》詩晴空萬里碧于水,遙望嶺頭白云生。塔影孤懸深夜靜,冰壺濯魂恍然難名,十分傳神地寫出了秋月當空、月光如水時,尊勝塔院的良宵美景。塔院四周昔日有禪房40間,為僧人參禪的地方。院中還有2000余斤重的銅鑄大鐘一口,為公元1656年(清順治丙申)麗江木氏捐資冶鑄。晨夕鐘聲……[詳細]
雨銅觀音殿
  歷史上的大理崇圣寺,建于唐代南詔時期。寺內(nèi)的雨銅觀音,是極富傳奇色彩的一尊觀音造像。據(jù)明代大理著名文人李元陽《崇圣寺重器可寶者記》:“寺之重器有五:一曰三塔,二曰鴻鐘,三曰雨鐘觀音像,四曰證道歌,佛都匾,五曰三圣金像!笨梢娪赉~觀音在崇圣寺的地位!赌显t野史》云:崇圣寺的雨銅觀音像鑄成于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為“立像,銅鑄而成,高三丈!笔且蛔瘀探鹩^音像,頭著寶冠,細腰跣足,左臂下垂執(zhí)甘露瓶,右臂上舉,袒胸下裹薄裙。當時,觀音殿前廊有大鐘,天井南北各有一尊小塔,大殿的漏閣中供有地母神,大殿對面還塑有韋陀菩薩,但占地面積較小。清咸豐年間,雨銅觀音殿毀于兵火,銅像之兩手及衣角亦有損壞。直至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時任大理提督的蔡標,才將其損壞部分修復。上一世紀50年代初,雨銅觀音殿,由超塵、超俗的兩位和尚守護。到了十年-期間雨銅觀音也未能幸免于難,被作為“破四舊”的對象砸碎回……[詳細]
15、永國寺
永國寺
  永國寺永國寺始建于明初,原稱寧西禪寺。這座古寺在明清兩代曾香火鼎盛一時,明代著名的大學者楊升庵在遭貶流放,戍邊永昌衛(wèi)時,經(jīng)常往來于博南古道并有大量的時間寓居寺內(nèi),吟詩讀書。因此,后人為紀念這位落魄邊疆的四川新都狀元,又在博南山上建蓋了一座楊升庵祠。趙藩還專為其撰寫了一副楹聯(lián):自號博南山人,唱酬遙寄張公子;地近寧西禪寺,英魂常依李晉王。 趙藩的楹聯(lián)中提到的李晉王即明末著名的抗清名將李定國,明末永歷皇帝與晉王李定國兵敗吳三桂而出逃緬甸時,曾在永國寺內(nèi)隱居過很長一段時間。據(jù)現(xiàn)存寺內(nèi)的修復碑記載: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李定國,跟隨著永歷帝向滇西逃跑時,曾在此山作戰(zhàn)。又公元一九一二年,劍川趙藩記,政陽榘書的碑文內(nèi)記載:永歷君臣票主晉王所題寧西禪寺木牓四字,猶懸殿楣,帷石牓毗盧寶座四字,則僅中二字存焉。騰沖李根源補書了毗座二字,并在大字側(cè)加注小字以記此事。隨后取君臣各一字改名為永國寺。現(xiàn)今寧西禪寺木牓已經(jīng)毀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