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xié)會舊址位于謝家巷13號。原為陳氏住宅,曾是黨的秘密聯(lián)絡點。1937年宅主人陳素與江上青等人在此籌建了“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xié)會”,轉赴皖、鄂等省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建筑前后三進,三間兩廂式民居,前后天井相連。宅西為一小庭園,庭園內(nèi)客廳一間![詳細] |
迎薰橋位于南門外大街北首,南北向橫跨于南護城河上。原為吊橋,清代改建為磚橋,清光緒七年、1923年維修。磚拱結構,橋面長7.05米、寬5.5米,兩側為磚砌橋欄,上鑲“迎薰橋”、“清光緒七年修”石額題記。保存完好![詳細] |
迎恩橋位于鳳凰橋街中段,南北向橫跨于漕河上,俗稱“鳳凰橋”,是五代、宋、無揚州城北門通衢上的橋梁,始建于五代或北宋。清中期,乾隆皇帝來巡時更名“迎恩橋”,《嘉靖惟揚志》中的宋大城、宋三城及明揚州府城隍三圖上皆有迎恩橋;清雍正五年,邑人陸時達重造;1947、1952、1965年維修。迎恩橋現(xiàn)為磚石拱橋,保存完好。……[詳細] |
風箱巷官井井欄為青石構造,腰鼓形,輕微風化,口部微殘,上口內(nèi)徑35,外徑56厘米,腹徑64厘米,高37厘米。南北兩側有鎖洞,面西腹部刻有“民國二十年 風箱巷官井” 。井壁為青磚疊砌,井深約5米左右。井南墻壁上嵌乾隆年間石碑刻兩塊,惜字跡模糊,風化較嚴重。該井保存至今,欄飾蒼勁,水源旺盛,現(xiàn)為居民生活用井![詳細] |
金氏住宅位于在蘇唱街17號,揚州老字號“揚州浴室”創(chuàng)始人金寶芝的住宅。住宅由東西二座樓房和花廳組成,東樓為二層小樓,面闊四間,傳統(tǒng)風格。西樓為二層西式小樣樓風格,面闊三間,青磚木構結構,水磨石地面,頂為平頂,上置小歇山;◤d位于西樓南,面闊三間,天井內(nèi)有一口水井,方形青石井欄,磚砌束腰井壁。整體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詳細] |
劉氏鹽商住宅位于絞肉巷1號,為民國年間鹽商劉春田所建。該建筑大門北向,門樓已毀,大門對面有磚砌照壁。進門,為一庭院,庭院南部為東西兩組住宅,均前后三進。第一進均為平房,分別為門廳和偏廳;第二、三進為兩層串樓式住宅。建筑高大軒敞,磚雕、房檐磚細,作工講究。于1940年,售于糧商龐春甲![詳細] |
鹽務會館位于揚州市東關街396、398、400號,年代為清。2008年1月8日,揚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揚州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花園巷17、19號畢園 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原花園已毀,現(xiàn)存花園南北建筑各一組,建筑面積345.22平方米。南部一組前后兩進,前進為披房兩間,北進為上下二層樓房,面闊兩間、進深五檁,樓上有內(nèi)廊,外置欄桿,樓板檐貼磨磚裙邊,樓上下槅扇完整。東西兩側為高大的圍墻,西側開有小門通花園,園內(nèi)有古井一口;▓@北部為大廳,面闊三間,杉木梁架,用料碩大,前置柏木卷棚。廳前天井,青磚鋪設“卍”紋與鵝卵石組合花紋……[詳細] |
問井巷查氏住宅清代民居,為律師查鳳歧住宅。建筑坐北朝南,以火巷為界分東、西兩路,建筑面積620平方米。東路前后兩進,均面闊三間,第一進門窗較為精致。西路前后四進,儀門東向,為水磨磚門樓。第一進面闊三間,第二進正廳面闊四間,前有卷棚,梁架雕精致鯉魚圖案,第三、第四進均面闊四間。火巷內(nèi)有六角門花墻,上有“余步”石額![詳細] |
謝馥春舊址清代,占地7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413平方米。西部有兩路住宅,分別為前后三進房屋與小四合院;東部有花廳一進,面闊三間,進深七檁,硬山頂。清道光年間謝宏業(yè)開設,生產(chǎn)香粉、頭油、棒香、香件,銷往全國各地和東南亞一帶,尤以香件而聞名,1915年曾榮獲巴拿馬萬博會銀質獎章。1956年公私合營,謝馥春香粉鋪改名為謝馥春香粉廠;1966年易名為謝馥春日用化工廠至今![詳細] |
胡氏住宅位于東關街306號、312號,為民國年間銀行家胡仲涵住宅。占地面積1000余平方米,為民國早期建筑,至今布局完整。東關街306號的胡仲涵住宅原為小八字磨磚對縫門樓,旁置漢白玉石鼓一對,門扇厚實,鐵皮包鑲,釘飾花紋“五福盤壽”。大門下置一尺余高門坎,門樓東連門房一間。南墻面每塊磚面皆經(jīng)過刨磨后加工砌筑,因此墻面顯得相當光滑細膩,這在揚州其他老房子中很少見到。墻面上原有福祠,后毀,殘跡尚存。![詳細] |
彌陀巷吳氏住宅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分三條軸線,建筑面積550平方米。東軸為客座與廚房,已改建。中軸為書房與客廳,客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檁,部分槅扇保存。西軸為住宅前后兩進,皆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前有天井,兩側廂房。為清光緒年間“揚州三狂士”之一吳恩棠住宅![詳細] |
基督教禮拜堂位于萃園路2號,1923年由美籍傳教士畢爾士創(chuàng)建。舊稱賢良街禮拜堂,屬基督教浸禮會教派。磚木結構,十字形屋頂,魚鱗瓦屋面,建設面積1000平方米,是一座集主日學與大禮拜聚會融為一體的教堂。禮拜堂中間是基督教徒做禮拜用的無柱敞廳(即禮堂)。兩側是供主日圣經(jīng)學校作教室用的20余間房,各有活動隔間。拉開隔間連通禮堂,共可容納千余人,原先有座位1008臺,供主日崇拜圣誕節(jié)和復活節(jié)等宗教活動時唱……[詳細] |
甘泉路17號李氏住宅 清代民居。房屋規(guī)模較大,座南朝北,分東西兩路,建筑面積1146.18平方米。東路前后四進,第一、二兩進為二屋樓房,面闊五間,天井兩側廂樓;第三、四兩進均面闊五間,其后有面闊三間附房一座、六角古井一口。西路前后三進。第一、第二進為對合形式的四合院,均面闊三間;第三進為大廳,面闊三間,前后均有柏木卷棚。原房主李氏,經(jīng)營商品零售生意![詳細] |
許幸之故居位于板井巷38號、40號,為當代油畫家、美術理論家、文學家許幸之故宅。許幸之(1904--1991)揚州人,曾任上海中華藝大西洋科主任,副教授,參加過左翼文化運動,被推選為中國左翼美術家聯(lián)盟主席,后赴蘇北解放區(qū),參與籌建“魯藝”華中分院并在該院任教。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職蘇州市文聯(lián)主席,上?平讨杏爸破瑥S副廠長等職。先后創(chuàng)作《巨手》、《失業(yè)者》、《工人之家》、《無高不可攀》、《海港之最》……[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