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城的古建筑,論“古”當數即墨古縣衙。它坐落在即墨市博物館內,確切地說,是博物館建在縣衙建筑群的遺址上。即墨古城位于淮河、北大河與遠西河等幾條河流環(huán)繞而成的“鰲蓋”狀地形上,即墨縣衙就建在“鰲蓋”的最高處,人稱之“鰲頭”上。由此可見,在隋開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建城時,古人是很講究風水的,而且勘察地也很到位,以至使縣衙這處古建筑延存到今天。同時,也使即墨的政治中心由平度朱毛古城南移后,又演繹……[詳細] |
天井山龍王廟位于即墨市龍山街道。年代為清至中華民國。2013年,天井山龍王廟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山東即墨天井山龍王廟位于即墨城區(qū)東5公里的龍山街道留村鎮(zhèn)大村南的天井山山頂,天井山因山頂有一深井,據傳井中棲龍,故名龍山。海拔81米,系嶗山余脈。北宋樂史編著的《太平環(huán)宇記》記載:“天井山在縣東十三里,周回二里,頂上有井,水味甘美,因名天井”。明代學者周如錦就曾感嘆過:“……[詳細] |
中間埠雙塔位于即墨市七級鎮(zhèn)。年代為清。 2013年,中間埠雙塔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雙塔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七級鎮(zhèn)中間埠村(民間傳稱神仙莊)南,兩塔東西相距約二十米,均為密檐式墓葬塔。雙塔之大塔為陳處女塔,建設于清同治五年(1866),塔高十五點四米,八角七級密檐,塔基周長十七米,高二米,磚石結構,平臺八邊均略伸出如檐狀的石板,正面嵌“大清圓寂陳處女塔銘”石碑。臺四……[詳細] |
李秉和家族是清朝中、晚期至民國期間即墨境內最大的財主。他的土地之廣,店鋪之多,錢財之巨,莊園之豪華,為即墨之冠,聞名于省內外。這里且不說他在本縣及外地的店鋪和專管收租的“莊子”多少,單將李秉和莊園情況作以概述。李秉和莊園座落在即墨縣城東北部27公里的金口鎮(zhèn)李家周疃村。莊園自李秉和始,經過五代相繼擴建,特別是經其曾孫李葆初等人大興土木,使這座莊園在建筑上日臻完善,在規(guī)模上遠近聞名。它是一座典型的古城……[詳細] |
【北阡遺址】屬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址,典型的貝丘遺址。位于即墨市金口鎮(zhèn)北阡村北約50米的坡地上。遺址處于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的自然環(huán)境中,東面不遠處即為黃海。遺址中心部分明顯高出四周,其東側有季節(jié)性河流。遺址周圍的東、西、北三面分別由三條機耕路環(huán)繞。1979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遺址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80米,總面積約3.6萬平方米。土質松軟,呈灰褐色。文化層厚度在0.5~1.5米之間,地表散布有大……[詳細] |
坐落在金口鎮(zhèn)金口村中的天后宮,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它以巍峨的氣勢、精湛的工藝,聞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其規(guī)模之宏大,廟產之豐富,為我國北方之最。主體建筑分為“行宮”和“寢宮”兩部分。行宮,是“天后”理事的地方,保存完好。其宮為三進五間的抬梁式建筑,長30米,闊12米,高10米,四角飛檐,宮脊用小瓦構成蓮花圖案,圖案兩邊構成“風調雨順”4個大字。內設暖閣,供“天后”坐像。其左側是二層配……[詳細] |
【南阡遺址】屬大汶口文化遺址,典型的貝丘遺址:位于即墨市金口鎮(zhèn)南阡村西約40米的高臺地上。遺址距現在的海岸線不足3公里。遺址的南部和西部各有―條季節(jié)性河流圍繞,一條機耕路從遺址的南部東西向經過。因遺址地面貝殼較多.俗稱“鮮子埠”。1979年考古調查時發(fā)現。遺址南北長260米,東西寬160米,面積約為4.2萬平方米。土質較軟,呈灰褐色。由于歷年破壞嚴重,文化層僅存厚約0.5米左右。地表散見有陶片、石……[詳細] |
【徐家溝遺址】屬龍山文化遺址。位于即墨市移風店鎮(zhèn)徐家溝村西南100米處。遺址北、西是大沽河,南部有一條東西向小路從遺址穿過。1979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遺址南北長600米,東西寬500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遺址所處地勢較高,土質松軟,呈灰褐色。路溝的兩側暴露有灰坑、灰層等遺跡現象,地表散見有石器、陶片、紅燒土塊等遺物。石器有刀、簇、鏟等。陶片以泥質黑陶為主,其次為夾砂灰陶,另有少量的夾砂褐陶。以……[詳細] |
【小橋墓群】為漢代墓葬群。位于即墨市王村鎮(zhèn)小橋村東西兩側的四個小山坡上。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500米,占地面積50萬平方米。共有漢代墓葬19座,各墓的封土高5~7米不等,直徑20米左右。墓群北依群山,南臨大海,東西兩側各有小河相繞。1975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1977年農民在墓區(qū)種地時,曾挖出一枚漢代金質“諸國侯印”。印呈方形,龜鈕,邊長2.5厘米。1986年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鑒定為一級……[詳細] |
雄崖所故城遺址 位于即墨縣豐城鄉(xiāng)南、北雄崖所, 筑于明代。故城長寬各0.5公里,占地370畝。城墻夯土筑成,外包以青磚、石塊,墻高1丈左右,底寬1.5丈,頂寬9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為防倭而建,城南有營子和教坊,為當時駐兵和操練的地方, 東門和北門于清末倒塌,只存南門和西門,西門還保留原樣,門寬4米,進深10米,系磚石結構,門上“威鎮(zhèn)”二字猶存,是青島僅存的明代衛(wèi)所所城。 2013年,雄……[詳細] |
鶴山遇真宮位于即墨市鰲山衛(wèi)鎮(zhèn)境內的嶗山北側鶴山上。年代為清至中華民國。2013年,鶴山遇真宮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嶗山志》記載:創(chuàng)建于宋代嘉定年間(1208—1224),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0),曾有重修。內有三殿,下殿祀真武大帝,中殿祀太上老君,上殿祀玉皇大帝。宮附近有“鶴山遇真宮”石刻、徐復陽墓、舍身臺、摸錢澗、仙鶴洞、龍洞等道教名勝古跡。……[詳細] |
中共即墨縣委成立舊址位于即墨市華山鎮(zhèn),年代為1939年。2015年6月23日,中共即墨縣委成立舊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現子埠遺址位于即墨市田橫島現子埠村。年代為新石器時代。 2006年12月7日,現子埠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即墨信義中學舊址位于即墨市環(huán)秀街道,年代為1928至1930年。2015年6月23日,即墨信義中學舊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田橫五百義士墓,位于山東省膠東半島,是關于田橫兵敗、自刎及五百義士慨然殉節(jié)的故事而建造的墓。西漢墓葬。坐落于山東省膠東半島南部黃海里的田橫島內最高峰田橫頂上,隸屬于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為紀念田橫五百義士而建。墓由石塊與砂土筑成,周長30米,高2.5米。石牌“齊王田橫暨五百義士之位”呈長方形,長44厘米,寬19.5厘米,厚7.5厘米。原供在祠內,祠已毀,牌位尚存。田橫島最著名的歷史史跡,也是青島市級……[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