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營遺址位于亳州市譙城區(qū)城父鎮(zhèn)后鐵營村東,為新石器時期古遺址,也是西漢鑄鐵場所遺址,現(xiàn)為亳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蒙城文廟,亦稱黌宮、黌學,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是祭孔、演禮和辦學的地方。文廟自前而后依次為靈星門、泮池、泮橋、大成門和大成殿(孔子被稱為集大成之先師)。靈星門正對著青云街,取其平步青云之意。靈星門的西南側有一井,名圣井。大成門東連名宦祠,西連鄉(xiāng)賢祠。大成殿前東西各有配廡,殿東為節(jié)孝祠,殿西為忠義祠。東院是文昌閣,西院是明倫堂。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筑,也是淮北地區(qū)保存最為完整、規(guī)模最宏……[詳細] |
位于蒙城縣呂望鎮(zhèn),始建于唐,清末重修,是安徽省少有的唐代廟宇。今尚存前殿3間,供奉莊子,后殿3間,供奉姜子牙。雙公廟為磚木結構,建筑面積約140平方米。因姜子牙又名呂望,該鎮(zhèn)因此而得名。1998年蒙城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底縣政府撥款開始維修,2002年初修復工程結束,并正式對外開放![詳細] |
萬佛塔又名插花塔、興化寺塔、慈氏寺塔(因為此處宋代有興化寺、元代有慈氏寺),俗稱蒙城磚塔,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北宋崇寧元年(1102),一說始建于唐代,坐落在蒙城縣城東南。塔共13層,高38.6米,底周24.3米,每層有8門,4真和4假,1至7層以下門窗立位相同,8層以上逐層轉換,上下錯置,每層飛檐下裝飾有各種花紋的圖案,塔頂裝有鐵制0,每角飛檐懸鈴。塔體內(nèi)體外鑲嵌有赭、黃、綠三色琉璃磚1……[詳細] |
莊子祠AAA 莊子祠坐落在蒙城縣渦河北岸漆園鎮(zhèn)。莊子(前369--前286)和孟子(前372--前289)是同時期人,比孟子小三歲,名周、字子休。據(jù)《史記》記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曾為蒙漆園吏,不久即隱居。莊子一生只做學問不做官,家庭雖貧,但他生活得卻非常逍遙:當時楚國、梁國、齊國等都請他出來做官,其中楚國請他做相,他堅辭不就;他愛垂釣,常在其家鄉(xiāng)濮水(今芡河)邊釣魚(現(xiàn)蒙城呂望鎮(zhèn)芡河邊仍有莊子釣魚臺遺址……[詳細] |
嵇山,在縣城內(nèi)東北隅,是一座小土山,四面環(huán)水。相傳,魏晉時“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曾任魏中散大夫,因不滿司馬昭的專橫,憤世嫉俗,又因仰慕莊子,曾隱居于此,以著書立說,灌園打鐵度日,后被司馬昭所害。山因人而得名,故稱嵇山。后人為表達對嵇康的敬慕之情,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866年)在嵇山上建一“嵇康亭”。嘉慶年間重修嵇康亭,并較前擴大。后因年久失修,毀于戰(zhàn)亂。新中國成立后,1962年,縣政府又撥款重建……[詳細] |
蒙城緊靠渦河,舊時河上無橋,人們靠渡船往來于渦河之上。每當夕陽西下,晚霞灑向古渡,別有一番景色;岸邊叢林上空歸鳥盤旋,泊船櫛比冒著炊煙,河水粼粼閃著金光,遠處歸帆點點,渡船往來蕩起金波,其景宛若一幅動人的畫面。清代蒙城知府田本沛有詩云:落日掛輕舟,山桑古渡游。煙波江上客,漂泊何時休。……[詳細] |
狼峰即小澗集以北的狼山,位于縣城西;北15公里處。傳說很久以前,這里山巒起伏,林木蔥郁,雜草叢生,怪石嶙岣,云霧繚繞,為周圍九峰之首。因豺狼出沒其間,經(jīng)常釀成禍患,故名為“狼山”。后有一薛姓的白衣青年,精通武藝,非常驍勇,自愿上山扣狼為民除害。他上山后,一連七天七夜,打死惡狼80余只,第8天,剩下的12只惡狼包圍了他,他手持木棒,從山腰戰(zhàn)至山頂,終于:把惡狼全部消滅。而他身被惡狼咬傷10余處,因流……[詳細] |
蒙城縣城東南隅,有條與環(huán)城河相通連的南北向水溝,名曰“冷澗”。清澈見底,流水叮咚。若雨過天晴,常有彩虹呈現(xiàn)于冷澗上空。并倒影水中,映托濕潤、靜潔的大地景物,格外賞心悅目。傳說有一童養(yǎng)媳,在冰天雪地里常到冷澗破冰洗衣。手裂滴血,染紅流水,化作一道彩虹,童養(yǎng)媳便登上彩虹升天而去。清人田本沛詩云:長虹百尺影,冷落在寒泉。本是云天客,池中一偶然![詳細] |
在縣城東門外,有一孔廟,占地八百平方米。建有圣人殿和前殿、后殿及東西廊房數(shù)十間。房頂五色琉璃瓦,周圍紅色磚墻;大門前有座“狀元”橋,橋西側鑿一水井,名曰“圣井”。井水甘甜爽口,井上筑一涼亭,亭立碑鐫刻“圣井甘泉”四個大字。四周蒼松翠柏,綠樹含煙,映托五彩廟宇,幽靜肅穆,游人常往。清人余大中詩云:圣井沉千尺,涓涓亙古今。籍人輕汲引,無復美甘霖![詳細] |
蒙城古城,名勝甚多,四牌樓便是其中之一。四牌樓,建在黌宮前青云街南端和蒼龍巷交叉處,高三層。那時樓房不多,顯得非常雄偉。據(jù)《蒙城縣政書》(民國十三(1924)年鉛印本)記載,這座四牌樓為清末時建,“工未竣而清已亡”,兵荒馬亂,未得完成。民國二(1913)年,汪箎蒞任蒙城縣知事,開始整治社會!叭1914)年,-漸歸,市面日趨繁榮。”因是民國初立,百廢待舉,汪箎倡修四牌樓,因而邑人涌躍集資,三個月……[詳細] |
要說喚雞樓,先要說嵇山。據(jù)傳說,嵇山本名雞山。山上有一只仙雞。每天拂曉,仙雞在山上高聲啼鳴,喚醒熟睡的人們。這山得了仙氣,也就越來越高大。如果長高到站在山頂能看到渦河之北的石山,雞得了“食”,蒙城就會出狀元,出真龍?zhí)熳。后來,不知哪位皇帝知道了這件事,就派一位高人來斬斷了這山的仙根,當時流的血把坑水都染紅了。從此,山不再長高了,仙雞也向東南方向飛走了。蒙城縣的文脈斷了,所以蒙城不僅沒出過皇帝,竟連……[詳細] |
民國四年《重修蒙城縣志》記載:土山在縣北十里,五丈,周一里六十步。土多石少,故呼為土山。而據(jù)傳說,土山本名梁山。山雖不大,但山上的石材很好,可作棟梁。而且石頭裸露于外,山上的土并不多。后來山上的土為什么多了呢?這事與“金頭御史”何惟儆有關。有一年,北京城大建宮殿,打算征用土山的石材。何惟儆心想,開山,采石,雕鑿,運輸,千里迢迢,困難重重。如此沉重的負擔,家鄉(xiāng)的人民如何承受得了!于是他趕緊派人回蒙城……[詳細] |
民國四年《重修蒙城縣志》記載,棗木橋在城東南九十里,系東南界。南接鳳臺,東接懷遠,三縣地界相接。立有碑,民間稱之為找母橋。相傳,有二夫婦都快到四十歲時才生下一子名叫朱山。朱家男耕女織,生活雖然清苦,但夫妻恩愛,兒子聰明可愛,一家人的小日子也算是其樂融融。朱山剛滿三歲的時候,戰(zhàn)爭爆發(fā),朱山的父親被抓上了前線,不久便橫尸沙場。朱山的母親帶著兒子隨著逃難的人群四處漂泊。朱山母子被沖散了。離亂中,朱山被當……[詳細] |
現(xiàn)在的蒙城縣地圖上,找不到永定河,卻可以找到潘溝。潘溝在王集村,北通淝河,南通渦河,全長約30里,是蒙城縣東部的一條大溝。它就是本文要說的永定河。據(jù)縣志記載,蒙城縣自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曾連續(xù)9年發(fā)大水,特別是光緒三十二年水災最為嚴重,遍地生蘑菇。當時的蒙城知縣張其睿匿報災情,被上司查知而撤職。上司委派王樹鼎來蒙放賑撫民并署理縣事。王樹鼎,字鑄九,山東新城人。曾于……[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