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洞石刻造像位于含增鎮(zhèn)金光村乾元山金光洞內(nèi),該洞又名天倉洞、太乙洞,為一高山溶洞,洞中怪石林立,冬暖夏涼,F(xiàn)有宋-清代道教造像和清代題記。洞中現(xiàn)存道教造像42尊,頭部均已斷裂或缺失,分布在洞口四百米范圍內(nèi)。造像或立或坐,形態(tài)各異,最大的高1.3米,最小的0.3米,一般在0.8米左右,頭著道髻或束冠,多持笏,有的貼金,有的彩繪。石質(zhì)較為堅硬,均為圓雕,雕刻精細,技法古樸。其中10號造像為捧印女真人像,有彩繪,頭部缺失,殘高0.48米,肩寬0.18米,底座面寬0.24米;11號造像有彩繪,頭部缺失,殘高0.61米,肩寬0.24米,底座面寬0.30米;12號造像有須彌座,頭部缺失,殘高0.63米,肩寬0.25米,底座面寬0.33米。據(jù)四川省文管會有關專家鑒定該組道教造像時代最早為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