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泉寺位于石家河鄉(xiāng)崮山村南1華里許。寺廟全無,僅存無碑一,清碑二,所在文載,元朝以前建寺,后坍塌,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后修復(fù)。清乾隆二年(1737)有佛殿、寶閣、韋陀室、僧房等建筑。乾隆四十四年(1779)、同治八年(1869)均曾修葺。民國后期漸廢。“文革”中,殘存的0和涼亭被扒掉。除東、南廟門殘存以外,在寺址蓋有茅屋十?dāng)?shù)間。院西北絕壁下懸泉尚存,泉水滴瀝,下匯成池。陡崖面南,高約20余,東西跨約百米。崖根有蒼藤多株,徑最大者30多,藤最高者約30米,皆沿陡壁攀附而上。崖壁間攀生古柏、山榆、黃連等樹,皆古老多姿,蒼藤盤干緣枝,直至崖頂樹杪。初夏,紫藤花開,艷麗多姿。
懸泉西側(cè)篁竹約1.5市畝。院中有銀杏二株、挺拔參天,果實(shí)累累;有刺松一株,樹干古老,枝葉墨綠。院南門外有松樹斜生于堰邊,二主干平伸,枝葉繁茂,樹冠平展若席,多有游人坐其樹干觀賞0山景。松樹盤根處,生一柿樹,冠幅闊大,遮陰于松樹之上,故松樹曰“無影松”。
懸泉寺古跡雖已不多,但遍山果木長成,春花秋實(shí),別有景致,正如茅屋之對聯(lián)云:春臨花成海,秋到果滿枝。又聯(lián)云:花開隨人意,果熟任客嘗。
懸泉寺是臨朐縣老八大景之一,因寺廟依懸泉而建故名。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日是寺廟的香火日。是日香客眾多,有當(dāng)?shù)厝,也有他鄉(xiāng)慕名而來的眾香客。其中有佛教虔信徒,有臨沂人最為鄭重。也有許多是來游玩的,這些人多是邊走邊看。偶爾在一處停下來,欣賞一會兒又匆匆地走去,與你相遇也會溫和的朝你一笑。他們多是少男少女。
寺院坐西朝東。入院即見院之正西,南北各有一排整齊森嚴(yán)的廟宇古建筑,其建筑用石多采自就近的山巖之上,或開采于就近的地表之上。石料巨大,而稍做加工就成了千斤重的大條石,為廟宇增添了許多極佳的古樸凝重氣質(zhì)。懸泉在寺院的西北角,泉水從正北面的懸崖上的一縫隙中淅瀝而出,水質(zhì)極清;從山下至山上,人多已困渴,望見山泉,無有不興奮的,用手盛水而飲,手涼爽之愜意自不必言,入口后則更知山泉水之勝。泉側(cè)不遠(yuǎn)又有一曲徑直抵另一懸崖。沿曲徑而上,至懸崖下,可見自崖腳下生出的三棵巨大的古藤。古藤花開紫紅色,陽光下,花色嬌艷無比。每年的三月末或四月初古藤花盛時(shí),古藤花下游人如織;古藤花上蜜蜂嗡嗡,形成了一幅游人與蜜蜂爭花,人又與人爭相賞花的壯觀場面。古藤西南不遠(yuǎn)處,也是這一處山中最幽處,有一片小篁竹,無論竹葉還是竹枝竹干,都是一色青翠欲滴。篁竹并不倚勢霸道,與相臨各色花草,大小植物共生,盡皆茂盛。坐其一處,即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舒暢了。
信息來源:佛教導(dǎo)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