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舍利塔位于沈陽市皇姑區(qū)塔灣街45巷15號,稱塔灣舍利塔。因佛塔內(nèi)供藏1548顆“舍利子”,所以又稱無垢凈光舍利塔。"建于遼代重熙十三年(1044年),由北方契丹人修筑。1640年(清崇德五年)重修,是沈陽市歷史較久的古建筑之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塔為密檐塔。1985年維修時,發(fā)現(xiàn)塔身為空心,這在全國同類建筑中是絕無僅有的。塔內(nèi)出土有鎏金佛、舍利子、經(jīng)卷、瓷器等大批珍罕文物,地宮四壁尚有保存完好的彩色壁畫。此塔北側(cè)新建了一座沈陽古塔遺物陳列館,館內(nèi)展出有沈陽各塔先后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無垢凈光舍利塔東眺昭陵,南臨沼澤,古色蒼然,風景甚佳。清人有詩詠道:"一灣塔影水流春,寒食煙生樹樹新,疑是雨余青到眼,十三山色欲留人"。雄偉壯麗,歷史久遠,從古至今景色不減。
舍利塔高30余米,13層密檐八角磚塔。整體分地宮、塔座、塔身、塔檐、塔剎五大部分。地宮在基座下,是珍藏佛舍利等物所。塔座為八角形須彌座,高17米,每面寬5.5米,束腰中間設(shè)一壺門,內(nèi)有石雕伏獸。塔身分上下兩部分,下半部有“仰俯蓮”形狀的須彌座束腰,中間設(shè)一壺門,內(nèi)有石雕伏獸;上半部為八角圓形倚柱,每面正中各辟一券拱形佛龕,內(nèi)有坐佛一尊,兩旁有脅持。八面座佛名稱各有不同,正南曰寶生佛,西南曰等觀佛,正西曰平等佛,西北曰惠華佛;正北曰大慈佛,東北曰普濟佛,正東曰慈悲佛,東南曰阿閃佛。塔身再向上有十三層密檐,檐下有磚雕斗拱,并懸掛風鐸。塔身為八角形倚柱,每面有拱形佛龕,內(nèi)有坐佛一尊,龐有脅侍,八面坐佛分別為:正南曰"寶生佛",西南曰"等觀佛",正西曰"平等佛",西北曰"惠華佛",正北曰"大慈佛",東北曰"普濟佛",正東曰"慈悲佛",東南曰"阿閃佛"。塔檐為十三層密檐,檐下磚雕斗拱,懸掛有風鈴。最頂端是塔剎,塔剎最下層是八角形露盤,露盤之上承托一圓盤露體,其頂端有鐵剎桿,剎桿上穿有三顆圓形、半圓形寶珠,最頂上是一葫蘆形銅寶珠。塔剎下層為八角形露盤,頂端有鐵剎桿,剎桿上串有圓形和半圓形的寶珠,塔頂為寶葫蘆珠。塔灣舍利塔,在清朝皇太極時期重建并在塔旁建一廟,名曰"回龍寺",現(xiàn)已無存。古城"沈陽八景"之一的"塔灣夕陽"指此塔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