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巖摩崖造像位于臥龍鎮(zhèn)五一村臥龍山頂。造像鑿于東西長5.5米,南北寬5.2米,高3.2米的長方體石墩四周壁上,東西北三面鑿三大龕,南面為石造像,未鑿龕。總共造像1000余尊,故名“千佛巖”。均為唐代開鑿。
東龕,圓拱形,高2.3米,寬2.5米,深2.2米,龕內(nèi)有造像9尊,為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供養(yǎng)人二力士。佛高1.3米,火焰形頭光,結(jié)跌跏坐于蓮臺上,身著僧衣,左手按膝,右手舉于胸前。從整體造型看,線條自然,肌肉感很強。二菩薩站立于佛的兩側(cè),頭部殘,但表現(xiàn)出端莊、嫻靜的表情。二弟子站于佛的兩側(cè),神態(tài)端莊。力士威武雄壯,守護在龕門兩側(cè)。龕沿兩側(cè)原刻有140尊小佛,現(xiàn)存68尊。龕頂部分的天龍八部為浮雕,形象豐滿,刀法流暢。
西龕,圓拱形,高2.2米,寬2.3米,深1.8米,共有造像53尊。主像為觀音菩薩,座高0.95米,兩邊童子各一軀,觀音像面部略帶微笑。龕的兩側(cè)分別刻有26個聞法菩薩,合為52數(shù),均為高浮雕。眾菩薩臉形半圓,眉眼平直,長發(fā)在頭上挽成半高髻,身著半臂服飾,內(nèi)著短襦,其姿態(tài)或以雙手抱膝而坐,或以雙手托腮,或以雙手合什,或作沉思狀。龕門為蓮瓣形,龕楣和龕額上刻卷草,龕額上還有浮雕七尊佛。龕門外右肩上有座唐太宗貞觀八年(635年)由鄧元覺撰文,楊子尚刻字的造像碑記。
北龕,高2.15米,寬2.3米,進深1.6米,有造像19尊,其造型結(jié)構(gòu)與東龕基本相同,主佛釋迦牟尼座像高0.9米。臺座呈蓮花形,高0.85米,有青獅白象支撐。佛頭頂作波紋形髻,面部豐滿。肅穆中微露笑意。身著通肩式僧衣,線條緊貼肌體。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彎下的眉毛,明澈而顯凸的眼睛近于人情。頭戴寶冠,頂梳高髻,身著僧衣,露出豐滿的肌體,胸前扎飾瓔珞等雕刻十分精致。西側(cè)金剛力士裸上身而肌肉隆起,獅鼻大口。此龕右上側(cè)有“唐中和四年(884年)九月八日刻”題記。北面現(xiàn)存“釋迦牟尼”等字。
南面無龕,但在長3.7米,寬2.15米的石壁上刻有高0.1米的小佛1000個(20排,每排50個),由于風(fēng)化嚴重,只能看出大體輪廓。
摘自《梓潼縣志》
保護范圍:以千佛石窟為中心,東至陳元玉屋后長地外地蓋順廟門地——碓窩地——白家埡口一線,北至白家埡口——金谷包梁心一線,西至金谷包梁心——臥龍山梁心山嘴一線,南至臥龍山南嘴——宋家墳前地巖——松樹嘴地地角巖——陳元玉屋后北角一線。包含飲馬池、感應(yīng)塘,總面積6.3公頃。
五一村:五一村…… 五一村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