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臺鳳凰臺位于濟寧西郊,運河北畔,327國道南側。鳳凰臺所在的任城區(qū)南張鎮(zhèn),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早在商周時期這里即可見中華文明之光。據(jù)考古調查發(fā)現(xiàn),在鳳凰臺遺址上,十幾米高的土層堆積中,蘊藏著豐厚的古代遺存,底層屬“龍山文化”的遺跡,中層為商周文化遺址。1985年鳳凰臺遺跡被公布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領隊培訓班在此進行了實地考古發(fā)掘,出土近300件文物,現(xiàn)存于省考古所內。2006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凰臺”又名“風化臺”,為鳳姓教化之臺,是遠古時期的先民祭祀太昊伏羲的地方。經(jīng)近代專家考證,確定為“太昊祭祀臺”。伏羲又稱太昊,自封為風姓,古代“風”、“鳳”乃同一字,史載:“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昊有濟之祀”。任城是四個風姓古國之首,伏羲作為東方青帝誕生于任城毫無疑問。李白在《任城縣廳壁記》中說:“青帝太昊之遺墟,白衣尚書之故里”,因此考據(jù)任城實為“伏羲圣皇之故里,龍鳳圖騰之源頭”,鳳凰臺也因此得名。
鳳凰臺自宋、元、明、清以來經(jīng)貿繁華。特別是在明天啟年間,由運河總河軍門劉東星提倡,并集當?shù)財?shù)村之力,在臺上創(chuàng)建觀音堂,萬歷年間告成,每年的農歷二月十九觀音圣誕日,“鳳凰臺”廟會憑運河水運優(yōu)勢,集商貿文化為一體,南北商賈云集,東西販運,熱鬧非凡,一時成為魯西南春會之首,繁榮景象達數(shù)百年不衰。成為當時有名的“濟寧八景”之一——“鳳臺夕照”。明代大司馬徐標(任城人)贊譽為“塵世蓬瀛”,也就是人間蓬萊的意思。
由于時代久遠,臺子多處塌方,臺上建筑也蕩然無存。近年來,任城區(qū)各界先后投入資金,規(guī)劃建設鳳凰臺及其周邊景區(qū),將重現(xiàn)“鳳臺夕照”景觀。修復后的鳳臺古貌新姿,更顯巍峨壯觀。
鳳凰臺建筑風格匠心獨具,國內罕見。整體按明代營造法式,古樸端重,彩繪內容以龍鳳為主題的圖案,使整個鳳凰臺古建風格體現(xiàn)出強烈的龍鳳文化,也意味著太平盛世龍鳳呈祥。此臺座南面北,共分三層,臺高11。5米,底部4000平方米,頂部1600平方米,按照兩儀,四象,八卦建造,甚為考究,暗合三才、天罡、地煞之數(shù)。北面正門中間為15米多長的御道,雕有七龍兩鳳,為目前全國最長的石雕御道,兩旁分別有一道三十六級的石階,暗合“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之數(shù)”。頂層四角包以護墻,呈八角,取“八卦”之意。正門兩側各立一方形石柱,每根重達7噸,上有翔鳳,四面刻有康熙及歷代名人題詠鳳臺的詩詞佳句。登上臺來,山門內塑有四大天王神像,表示護持佛法、庇佑眾生、國泰民安。這四大天王手中所持法器也分別預示著風、調、雨、順。山門兩邊分別是鐘樓和鼓樓。所謂的晨鐘暮鼓就是這個意思。
穿過山門,臺上殿宇雕梁畫棟、金壁輝煌。主殿——圓通殿,大殿五間,內供奉三尊菩薩像,中為觀世音菩薩,法像為毗廬觀音,也就是法身觀音,代表慈悲。左邊上首為文殊菩薩,坐騎為獅子,代表智慧。右邊下首為普賢菩薩,坐騎為六牙白象,代表行愿(即實踐)。殿內彩塑壁畫,內容豐富、造型逼真,人物栩栩如生,極具可觀性,內容為:釋迦牟尼降生、長大、出家、成道,直至-、涅磐,反映了佛教的起源。以及西方極樂世界的經(jīng)變場景和大量佛教飛天、伎樂等。
東配殿供奉送子觀音,慈眉善目、和藹可親,表現(xiàn)出觀音菩薩悲憫眾生、救苦救難、情滿人間的大慈大悲精神。東殿壁畫內容為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表現(xiàn)了觀世音豐富多彩的不同形象。
西部大殿的臥佛為樟木所做。西殿壁畫采用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二十四孝”圖反映出古代儒家倡導的孝道思想,展示了人類社會至孝至善的人間親情。
在整個臺子的東南角立一鳳凰亭,內安檀木精雕鳳凰(原鳳凰被國家歷史博物館收藏),高1。62米,形神俱備、精雕細琢,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一只檀木鳳凰,此檀木是比較罕見的綠檀木。檀木鳳凰下是一香樟木所制的百鳥雕刻,寓意“百鳥朝鳳”。
在西南角原有一水井,現(xiàn)安裝一石雕龍井,口內噴水注入錢眼。鳳凰臺的背面墻上安立一巨型石雕“鳳凰古松”,氣勢雄偉非凡。
遠觀整個鳳凰臺,石階頂門樓為鳳頭,左右兩邊出水為鳳耳,東西鐘鼓樓為鳳眼,南大殿為鳳脊,東西兩殿為鳳翅,殿后一片紫毛為鳳尾,遠遠看去舒臥伸翅的鳳凰。
鳳凰臺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景點,承載了三大文化內涵,即“始祖文化”、“運河文化”、“佛教文化”,是一處國內獨有、文化豐厚的人文歷史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