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三世紀,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fā)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杰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兩千多年前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水利工程,也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工程位于都江堰市城西的岷江干流上。工程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gòu)成,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nèi)江,外江排洪,內(nèi)江引水灌溉,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一直發(fā)揮著防洪灌溉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周邊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景點有伏龍觀、二王廟、李冰石刻像、安瀾索橋、玉壘山公園等。分水堤又稱“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故而得名。魚嘴屹立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金剛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設(shè)施。魚嘴的主要作用是把洶涌的岷江分成內(nèi)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東邊沿山腳的是內(nèi)江,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溢洪道又稱“泄洪道”,具有瀉洪、排沙和調(diào)節(jié)水量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zāi)的關(guān)鍵要害。它的主要作用是調(diào)節(jié)水量。當內(nèi)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上限時,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砂”,將上游帶來的泥沙和卵石,巧妙地利用離心力作用,從這里拋入外江,確保內(nèi)江通暢。寶瓶口:仿佛一道閘門,能自動控制內(nèi)江進水量,因其功能奇特又形似瓶口而得名。寶瓶口右邊的山丘,是當年開挖時留下的石堆,稱“離堆”。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保護范圍:百丈堤、魚嘴、內(nèi)外金剛堤、飛沙堰、人字堤、寶瓶口占地范圍外延50米。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guān)、離堆(含伏龍觀)、鳳棲窩(臥鐵)、斗犀臺文物本體占地范圍外延50米。
建設(shè)控制地帶:東起玉壘(屏)山南山梁與松茂古道交叉處,沿松茂古道東行,至向陽坡街27號東墻向南折至“勝地尋蹤”照壁、向東再過灌縣城隍廟新山門、向陽坡街36號民宅南墻后,順小擂鼓坪山腳繞行至玉壘山腳,又沿玉壘山麓繞至金龜山腳,再順金龜山腳繞至成阿公路,而后沿成阿公路西側(cè)北行至大彎處下公路,向北直插靈巖溝、溯靈巖溝上行,直至靈巖溝與靈巖山主峰東南山梁交叉處后,棄溝順該山梁之山脊線上行至靈巖峰主峰(1432.4),再順靈巖寺主峰西山梁向下行,過土地崗(1278)、周家山(1204)、再過1111.3、1101.9、1058.0、1053.9、981.9等山頭之山脊連線,直至百花嶺頂。
特別提示
1.常規(guī)路線為:景區(qū)入口-伏龍觀-觀景亭-碑亭-人字堤、金剛堤-安瀾索橋-二王廟-步云梯-玉壘閣-松茂古道-玉壘關(guān)-景區(qū)出口。
2.景區(qū)內(nèi)有游覽車,路線:碑亭-魚嘴。但距離較近,如不是趕時間,無需乘坐。
地址:成都市都江堰市公園路(南門,近離堆公園)
類型:國家公園古跡水利工程世界文化遺產(chǎn)
等級:AAAAA
游玩時間:建議2-3小時
電話:4001151222
官方網(wǎng)站:http://www.djy517.com/
開放時間:冬季:(12月1日-次年3月1日)8:30-17:30;其他季節(jié):(3月2日--11月30日)8:30時-18:00。
(攝影:Z.lia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