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藤峽位于黔江下游,其出口處距桂平縣城約8公里。峽以桂平、武宣兩縣交界的橫石磯為入口,弩灘為出口,全長44公里,均在本縣境內。峽的兩岸奇峰聳峙,急流險灘時隱時現,陡坡、深谷、懸崖、峭壁、支流相間。夏日灘濤翻滾,洪波擊岸;秋天碧波蕩漾,江山輝映,是廣西境內最典型的峽谷風景。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游歷到此,曾作《大藤峽游記》一文記之。
明代初年,大藤峽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瑤族農民起義。起義軍前赴后繼,堅持武裝斗爭近200年。峽的北岸碧灘、仙人閣、三妹洞、九層樓等處,均為當年的古戰(zhàn)場。
弩灘在大藤峽出口處,因灘險水急如弩而得名。兩岸礁石巖巉,水下暗礁四伏,漩渦回環(huán),狂瀾倒卷,險象叢生。大藤峽諸灘以此為最險,舊時船行至此,旅客往往燒香念佛,峽口北岸有甘王廟,也是祈求菩薩保佑平安之意。而船只觸礁沉沒事故仍時有發(fā)生。解放后幾經疏浚,水勢減緩,并增設導航設施,但仍不宜夜航。近年計劃興建裝機容量為120萬千瓦的大藤峽電站,即在此處。
石雞、石狗、石鼓在弩灘之上10余里,峽的北岸,有嶙峋怪石成片突出江心,其狀或如雞、或如狗、或如鼓。傳說這是明代瑤民起義軍領袖侯大狗布置的神雞、神狗、神鼓,明軍由水上來攻,這些石雞、石狗便會高聲鳴叫,給起義軍報信,讓他們做好準備。敵人敗走時,又會擂響戰(zhàn)鼓,為追殲殘敵的起義軍助威。朝廷知道了這個秘密,派來一艘滿載官兵的大船,想把石雞、石狗、石鼓統(tǒng)統(tǒng)敲掉、砸碎,不料船進峽口,忽然狂風大作,灘水怒吼,官兵的大船被掀翻了,流到桂平城郊,擱在西山腳下的河岸上,就成了現在的覆船嶺。
大藤渡江處由石雞石狗石鼓再上,約六七里,江岸南北俱有巨崖突出江中,江面陡然變狹,傳說這里當年有大藤如斗橫架江上,晝沉夜浮,供人攀附渡江,故名大藤峽。明代瑤民起義軍曾藉為津梁,與明軍周旋。后被明軍砍斷大藤,改名斷藤峽,并在崖壁刻“敕賜永通峽”大字。
侯大狗像在“敕賜永通峽”摩崖石刻的對岸,四方山半腰懸崖絕壁上,隱約可見一個五官俱全、扎著頭巾、英姿勃勃的人物頭像。據說這便是侯大狗(明代大藤峽瑤民起義軍領袖)的造像,乘坐柳、梧班輪經過這里的旅客,都以目睹這一天然形成的頭像為快。
碧灘都城峽的中段有個險灘,叫浪灘。浪灘之下不遠有小圩,叫碧灘圩。這里前臨滾滾大江,背枕崇山峻嶺,是進出過去瑤民聚居地羅淥洞(上洞、中洞、下洞)的必經之地,地勢高聳,江中來往船只歷歷在目,上瞻浪灘,下控四方石一帶河面,侯大狗領導農民起義,曾在此構筑營盤,并在營盤中間修建“皇帝殿”,作為起義軍聚眾議事之所。“皇帝殿”一側有炮樓,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后人稱為“碧灘都城”,都城遺址至今仍隱約可辨。
九層樓在碧灘圩以北約10公里。這是一座方圓數里,高聳入云,林木蔭蔽、氣勢磅礴的大山。四周群峰簇擁,有如眾星拱月,瑤民起義時的重要戰(zhàn)略據點,侯大狗曾率領義軍在此與敵人作殊死戰(zhàn)斗。沿石徑攀登山巔,至今仍可見到當年起義軍構筑的城堡和水井。距城堡不遠堆放大批石塊,這是起義軍為抗擊敵人準備的武器。
南木鎮(zhèn):南木鎮(zhèn)位于桂平市的北部、市城區(qū)黔江北岸即是南木鎮(zhèn)轄區(qū),鎮(zhèn)政府所在地距市區(qū)13公里。地理座標北緯23°20′,東經110°5′。東臨潯江,南沿黔江,西與西山鎮(zhèn)接壤,北鄰金田鎮(zhèn),鎮(zhèn)境內西北部為山區(qū),北東南潯江沿岸和西南黔江沿岸屬平原、丘陵相間,呈東西走向,西北邊界有大平山和大塘頂,云臺嶺,西南部有紙條嶺等,主河流有沿西南界的黔江末端和東南邊界的潯江,南淥江貫穿境…… 南木鎮(zhèn)詳細信息++